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中華新聞社報導-端硯清賞:上海博物館藏硯


形成的大小三個孔洞,即所謂“蟲蛀”。蟲蛀妙化為墨池,與玉帶組成硯名“玉帶池”。其下有行書款:“乾隆丁巳石道人成。”硯名與落款俱填金。

清光緒辛卯年邱啟壽銘樂炳元刻端硯板 長20厘米,寬15厘米,高3.1厘米
  隨形,板式,硯質絕佳,色似天青、胭脂,有魚腦凍、火捺、青花、金線等石品。板硯的一面周緣起邊,下半部有行書銘,銘文中記載的“光緒己丑初,開水岩選得佳石”是指光緒十五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批准硯工重開淤塞多年的老坑,這是歷史上最後一次有組織、有規模的老坑採石,所得的這批老坑石為硯中珍品,時人稱為“張坑”。

清早期謝汝奇制赤壁圖端硯 長18.2厘米,寬14.7厘米,高3.1厘米
  略呈長方形,半璞半雕。硯體厚實,如一塊山石。硯正背面琢東坡赤壁夜遊,墨池作圓月形,有云朵掠過,組成雲月圖案。雲紋動勢洶湧,氣象萬千;硯右側,山崖高聳,亂石疊嶂,古木叢生;硯下部水波漣漪,小舟夜遊。硯兩側分刻“汝奇作”行書款與“環翠樓”篆書印。

清道光乙未年張廷濟銘張熊端硯 長13.5厘米,寬12.5厘米,高1.3厘米  
  硯略呈箕形,硯兩側保留石的原狀,未加工。石色紫紅,有翡翠斑等石品。硯面平坦,開梯形墨池,硯面右下角有“子祥清賞”篆書陰文印。背面有行書銘:“大劈斧,小劈斧,作畫乃此筆愈努。銘之者誰?叔未叟;用之者誰?子祥甫。道光乙未九月九日。”

清何栻藏柳下月影端硯板 長19.3厘米,寬12.6厘米,高2.4厘米
  長方形,色呈紫紅,有蕉葉白、翡翠條、蟲蛀、石眼、火捺等石品,硯質嬌嫩、細膩,為麻子坑所出。硯面平坦,浮雕柳下月影圖,以一枚青綠的石眼為月,掩映於垂柳之下。左下側有“悔餘藏石”。

  來源:東方早報-藝術評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