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中華新聞社報導-古錢收藏避開四個誤區

近年來,國內古錢收藏者日益增多,但收藏過程中的四個主要誤區亟須糾正。

  誤區一:非名錢不藏。古錢收藏愛好者,將“五銖錢”“天啟通寶”“泰和重寶”等一些公認的名幣作為古錢收藏的主攻方向無可厚非,但這種收藏行為一經形成習慣,會使泉友的收藏之路越走越窄!因為浩如煙海的古錢中名幣畢竟是鳳毛麟角,不可能經常出現在泉友的視野之中。那麼,作為古錢收藏者就應把視野放寬一些,並非“古泉50名珍”之外的古錢就沒有收藏價值。如背穿上“陝”的宣和通寶、背穿上“河”與背穿下“戶”的萬曆通寶、背穿上“照”或“帥”的大明通寶、背穿上“川”的大順通寶等,也屬於珍品一類,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一旦發現,萬不可錯過。

  誤區二:非銅錢不藏。中國古代的金屬幣有銅、鐵、錫、銀等多種,其中銅幣數量最多,也最為常見,於是有些泉友就錯誤認定銅幣才是古錢收藏的主流,這是個認識誤區。歷史上好多朝代鑄造的鐵錢、錫錢,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如宋代鑄造的“宋元通寶”“太平通寶”“皇宋通寶”“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祐元寶”“建炎通寶”等鐵錢;清代咸豐年間鑄行發行的“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等鐵錢,均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尤其是“咸豐通寶”小平鐵錢,錢文類似“瘦金體”,最為收藏者深愛。

  誤區三:非整幣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中,一味盯著品相完整的古錢收藏,對於品相不完整的古​​錢則棄之如敝屣,抱有偏見。其實,金屬類古錢時日久了自然會出現鏽蝕斑斑、輪廓殘缺、幣面模糊等現象。收藏古錢,品相好壞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古錢本身所附帶和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才更為重要,一些承載了厚重歷史文化信息的古錢品相即便不盡如人意,也不該隨意漠視。如漢代王莽新朝時期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期鑄造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出現最早的美術字,這些古錢不論品相如何,均屬於古錢當中的珍品,遇到了就應當悉心收藏。

  誤區四:非大幣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古錢時,總是習慣性地關注器型較大的金屬幣,對於“至正通寶”“洪武通寶”“咸豐通寶”等幾種古錢趨之若鶩,而忽略了器型較小的古錢。其實,古錢的收藏價值並非一味取決於古錢器型的大小,有些器型較小的古錢收藏價值也是可觀的,如“咸通玄寶”“大蜀通寶”“大齊通寶”“乾亨通寶”“天顯通寶”“皇統元寶”“大朝通寶”“中統元寶”等。因此,泉友在收藏古錢過程中,要學會綜合性地判定古錢的收藏價值,而不能唯大小是論。

  錢國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