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中華新聞社報導-文物賞析:四神博局紋銅鏡

這件東漢的四神博局紋銅鏡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銅鏡直徑為21厘米。銅鏡在漢代的使用更加廣泛,人們日常的梳妝打扮都和銅鏡的使用是分不開的,漢代銅鏡在湖南出土較多,且裝飾紋樣豐富,“裝飾題材常見各種龍鳳紋、蟠螭紋、連弧紋、草葉紋、星雲紋、四神、仙人等,龍紋逐步與方連紋結合,新型的連弧紋出現,地紋羽狀紋、雲錦紋演變成大渦紋,博局紋和銘文出現頻繁,而博局紋鏡所佔比重較大。”①

此件“東漢四神博局紋銅鏡”之所以被稱之為“博局紋鏡”是因為其上有博局紋的紋飾,這種博局紋鏡在西漢中期較為流行,也叫做“規矩鏡”,外國學者依照紋飾形狀稱之為“TLV鏡”。無論是“博局紋”還是“TLV”,都是指的鏡子上由短線條組成的直線紋飾,這些短線條橫平豎直,起到分隔畫面的作用。這種紋飾酷似盛行於漢代的娛樂用具博具上的紋飾,在西漢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就出土過一件博具,其上佈局的紋飾和這件“東漢四神博局紋銅鏡”上的博局紋相差無幾,只是馬王堆漢墓博具紋飾的外緣為方,銅鏡的博局紋紋飾外緣為圓。熊傳薪曾依此撰文建議將“規矩紋銅鏡”改稱“博局紋銅鏡”。 ②博局紋飾由其本來的實用功能轉變而為一種裝飾,並且從一種器物擴散到其它器物上,既說明了當時博戲的受歡迎程度,也說明了文化藝術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東漢四神博局紋銅鏡的裝飾由內而外,首先鏡鈕是一顆半球形圓鈕,圓鈕有孔,用以穿繩,便於拿取,圓鈕四周裝飾柿蒂紋,柿蒂紋外飾一圈窄細的方框,柿蒂紋葉尖指向方框四角,這是銅鏡的鈕座。在方框外排列小的乳釘紋一周,每邊排列4個,共計12個,每兩個乳釘紋之間鑄一個銘文,計有銘文12個字,這一圈紋飾以圓鈕和柿蒂紋為中心,以外緣方框為界,是最裡面的一圈裝飾帶。再朝外一圈則是在博局紋的框架之中,細密分佈了各種神獸的圖像,以及8個大的乳丁紋,鏡子背面共計有各種神獸11只,其中的8只每兩只分佈於博局紋的外緣四個直角兩側,形成相對之勢。

以筆者配圖的擺放方位來看,博局紋的方形上部左邊為青龍,右邊為鳳凰,龍頭前方有一圓球形,似火珠,龍作反首回顧之態,身形扭曲,後肢粗壯有力,向後蹬地,一隻前肢朝前作游動狀,另一前肢向後劃行,青龍的尾巴尤其細長而充滿力量感。右邊的鳳凰也作昂首反顧之像,喙部尖細,脖頸彎曲優美,雙翅鋪展,由翅及尾可以望見一襲華麗而浪漫的羽毛。

博局紋的方形下部,左邊為一隻獨角神獸,獨角神獸四肢著地,而頭部昂揚上翹,頭頂頂一粗壯的單角,角由下而上收束,至角頂又向前彎曲成尖鉤狀,尾端下垂。右邊是一白虎的形象,白虎身軀下趴而朝前欲躍,後腿蹬地待發,前腿抓地,白虎胸部挺起,脖頸後傾,虎頭渾圓有力,虎口閉合,虎耳朵闊大並警覺地豎立,虎尾長挺,向後舒展,整隻白虎極具威嚴氣勢,有王者風範。

  博局紋的方形左邊,上部是一隻禽鳥,腹部圓鼓,下肢粗壯有力。下部紋飾應是玄武,玄武中間的紋飾較為模糊,但是纏繞於其上的長蛇還是依稀可辨,蛇頭彎曲回盤,蛇尾細長如繩。在玄武和禽鳥之間還有兩隻小怪獸,一隻蹲坐並舉起一隻前肢,另一隻作扑騰跳躍之勢。

  博局紋的方形右邊,其上是一隻拖著長尾,展開雙翅的朱雀,朱雀胸腹圓凸,腿粗壯而立,長尾拖地,尾尖向上翹起,裝飾細節豐富。下端的神獸雙腿蹬地躍起,身體朝前飛奔,極具活力。在朱雀和神獸之間是一隻爬地而行的蟾蜍。

以博局紋為框架附帶填充的紋樣,這是由內往外的第二圈裝飾帶,這一圈裝飾帶的外圈以及銅鏡的外緣都是圓形,與中心的方形紋飾形成“外圓內方”的構式。在神獸紋飾的佈局上,青龍與白虎相對,朱雀與玄武相對,正好吻合《禮記·曲禮上》上 “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的記載。

  在第二圈裝飾帶之外,是一圈文字和一圈細密的豎線紋。這一圈的文字共計35個字,寫著“新有善銅出丹陽湅。尚方佳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遨四”,這類文字多與道教文化相關。除文字之外,還有一個由五個點構成的十字形紋。

最外一圈紋飾帶是由三角鋸齒紋和卷雲紋構成的,排列方式均以二方連續式構式組合,三角鋸齒紋以面造型,而卷雲紋以細線造型,一顯厚重,一顯流動,鋸齒尖銳,而卷雲圓潤流轉,兩相對比,別有趣味。

這件東漢四神博局紋銅鏡外形規整、圓潤,紋飾繁密複雜,融合了植物紋飾、動物紋飾、博局紋飾、神獸紋飾、銘文等,佈局得當,疏密結合,總體畫面呈現軸對稱式分佈,並且製作精良,既有平雕也有浮雕,善於以線描形,塑造的形態鮮活傳神,主題突出,帶有詭譎浪漫的氣息。古人將對於天文星象的觀測和思考反映於銅鏡紋飾之上,於是鏡背上的四神實際上分別代表了四個方向,即龍代表東方,虎代表西方,雀代表南方,龜蛇(武)代表北方,不但如此,秦漢時期四神與春、夏、秋、冬四季,青、白、赤、黑四色相配,青龍屬木,代表春季;白虎屬金,代表秋季;朱雀屬火,代表夏季;玄武屬水,代表冬季。 “四神”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 為劃分天區,制定曆法,提供了較科學的參照。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4個節氣,我國古時又稱之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古時將立春至立夏視作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故有“春分”的說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又《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赤道,全球絕大部分地區晝夜幾乎相等。我國古代將春分的三候定為:“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與“春分”節氣相關的文句:

  四神博局紋銅鏡上的銘文

  [東漢]

  新有善銅出丹陽湅。

  尚方佳竟真大好,

  上有仙人不知老,

  渴飲玉泉飢食棗,

  浮游天下遨四(海)。

  參考文獻:

  ①鄭曙斌:《湖南出土銅鏡賞析》,《收藏家》,2011年第1期,第32頁。

  ②熊傳薪:《談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的陸博》,《文物》,1979年第4期,第35-36頁。

  ③圖片素材來源:湖南省博物館官網。

  來源:湖南考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