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康熙灑藍釉相較明代更為完美和精緻

新浪收藏

清康熙灑藍釉觀音尊清康熙灑藍釉觀音尊清康熙灑藍釉觀音尊底部清康熙灑藍釉觀音尊底部
(原標題:色釉純正曲線流暢——清康熙灑藍釉觀音尊鑑賞)
這件清康熙灑藍釉觀音尊(見圖),高21.8厘米,口徑8.2厘米,底徑10厘米,色釉純正,曲線流暢,形體規整,古樸雅緻,不失為一件清代康熙時期灑藍釉瓷器的珍品。
這件觀音尊通體施灑藍釉,器身有描金圖案,現褪脫,不甚清晰。 器型為侈口,束頸,溜肩,瓶身上半部圓渾、豐腴,腹部以下漸收,至近底足處外撇,下承矮圈足。
這種器型名叫“觀音尊”,最主要流行於康熙年間,一說因其形似觀音立像而得名,另一說其形如觀音菩薩手執的插柳枝淨瓶而獲名。 一般來說,觀音尊器型大者高度可達60厘米以上,小者僅10厘米左右,這件觀音尊高21.8厘米,當屬於中型器。 而從造型來看,觀音尊曲線自然,優美流暢,頗似瓷器經典器型“梅瓶”的樣式風格,只不過梅瓶口小,且近足處無外撇式樣,兩者區別大抵在於此。
再說灑藍釉,它是一種頗有名氣的釉色品種,是以鈷料作為著色劑而燒成的高溫釉,也叫“吹藍”、“魚子藍”、“雪花藍”。 據清代陶瓷著作《南窯筆記》記載:“吹青、吹紅二種,本朝所出。”但據當代學者考證,其實灑藍自明代宣德以後就有,清康熙時期是重新仿燒成功。 而康熙灑藍是採用噴吹法施釉,故又名“吹藍”,從而使通體淺藍色地上,呈現水跡般的深色點子,猶如灑落的水點,而名“灑藍”、“魚子藍”,更因其水點成雪花片狀,又得“雪花藍”之稱。
應該說康熙灑藍相較明代各朝灑藍更為完美和精緻。 而在康熙灑藍釉瓷器中,不少還會輔以描金裝飾,這件清康熙灑藍釉觀音尊也屬於此類,瓶身有描金圖案,但因時代久遠,描金剝落較嚴重,大體已模糊不清,只是在近足處能看到一周清晰的描金裝飾紋樣。 其實,灑藍器描金褪脫也是常見現象,這也是灑藍釉瓷器鑑定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般而言,康熙灑藍瓷器極少有官窯款,大多屬於民窯產品,此件亦然。 但康熙民窯瓷質量上乘,器型、胎釉均較為精緻,也是備受青睞的陳設品。
此件灑藍釉觀音尊,為安徽省博物館早年從肥西縣劉老圩徵集入藏。 劉老圩位於今肥西縣大潛山腳下,是晚清著名淮軍將領、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在家鄉力主修建的一座圩堡莊園,在當時具有防洪水、防匪盜的作用,是“發捻之亂”的歷史產物。 圩堡佔地約6公頃,原有非常氣派的廳堂、樓宇百餘間,是江淮地區最具規模的莊園之一。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這裡已人去樓空,荒草叢生,只有殘牆和瓦楞彷彿還在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以及這件省博收藏的灑藍釉觀音尊,想必也是當年圩堡里大家族的陳設,還或多或少折射劉老圩往日的榮光,這或許就是文物的魅力所在吧!
(文章來源:收藏快報安徽合肥劉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