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王鐸五十三歲書法作品《廿年詩軸》

 新浪收藏 

2016西泠春拍 王鐸(1592~1652) 行書 五言詩2016西泠春拍王鐸(1592~1652)行書五言詩綾本立軸 
識文:廿年頗狂痴,偶然冠易幘。 如鹿離巖嵁,使我勞物慮。 故園接雒陽,攬鏡拂塵氣。 泉壑皆戎馬,解襟來寶地。 群賢浮清㪺,瀟灑諧散志。 但恐秣陵行,舍吾煙霞趣。
款識:走筆即席作,王鐸。
鈐印:王鐸之印(白) 痴僲道人(白)
尺寸:237.5×51.5cm
王鐸(1592-1652),字覺斯,河南孟津人,以書法名家,工真、行、草,服膺者眾多,詩又甚高,畫沉著豐蘊,為晚明書畫大家。
王鐸五十之後筆法精熟,本拍品為王鐸五十三歲草書成熟時期的書法作品。 王鐸一生經歷忐忑,此拍品道出了王鐸二十年間的遭逢際遇,實為其人生重要時期的總結。
《廿年詩軸》,作於崇禎十七年(1644),用筆率性靈通,結體欹側成姿,章法佈白左右捭闔,氣勢磅礴,款“走筆即席作/王鐸” ,鈐“王鐸之印”、“痴仙道人”兩方大印,屬王鐸行草書成熟時期的典型面貌。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 五月,群臣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短暫的弘光政權。 王鐸臨危受命,以原官任禮部尚書,並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 此前一年,王鐸借居在家鄉鄰邑的孟莊。 而之前的三四年間,更是舉家避禍,轉徙四方,居無定所。 赴任之際,王鐸走筆寫下這首詩:
廿年頗狂痴,偶然冠易幘。
如鹿離岩嵁,使我勞物慮。
故園接洛陽,攬鏡拂塵氣。
泉壑皆戎馬,解襟來寶地。
群賢浮清㪺,瀟灑諧散志。
但恐秣陵行,舍吾煙霞趣。
全詩開闔有度,瀟灑磅礴,寫得十分不錯,核以王鐸行跡,無不悉合。 起頭“廿年”二字點出王鐸二十年間的遭逢際遇。 天啟元年(1621)秋闈中選,次年連科中進士,之後便在京師作官,先後歷經翰林院、詹事府,但都是閑職,鮮有作為。 京城生活,多半也是交遊酬酢,從容散淡。 總之幾度進退,至崇禎十七年(1644)四月才擢為禮部尚書,但並未赴任。 直至五月,弘光政權在南京建立,值此關捩時節,王鐸以原官入臺閣,位置僅次於首輔馬士英。 同時在朝的還有早年初入京師時的好友祁彪佳、黃道周。 二人與王鐸相交甚篤,尤其祁彪佳,同在京師之日,就時常一起對飲談詩,至暮方別,只是祁氏不久就自請巡按蘇淞,離開了南京。 同時在南京的,還有禮部尚書錢謙益,這些人物,都算得上一時之選,詩稱“群賢浮清㪺”,並不為過。此時的王鐸,確實有心中興之業。 在危亡之際,他還請求親自掛帥出征。 但詩的結尾還是轉向憂慮,“但恐秣陵行,舍吾煙霞趣”,擔心夙願不償,前途難卜。
書法方面,此軸用筆較為灑脫靈通,行筆較為迅捷,但又收得住筆。 點畫粗細頓挫,結體倚側者多,右傾、左傾相互錯落,跌宕起伏。 明項穆《書法雅言》曰:“書法要旨,有正與奇。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制是也。所謂奇者,參差起復,騰凌射空,風情姿態,巧妙多端是也。奇即連於正之內,正即列於奇之中。正而無奇,雖莊嚴沉實,恆樸厚而少文。奇而弗正,雖雄爽飛妍,多譎厲而乏雅。”以此言之,此軸可稱奇正相生的佳作,整體看來,章法協調,氣勢磅礴。
王鐸傳世書作中,五律、七律詩軸絕多,一般以行草或草書書就,尺幅闊大,字大如斗。 這些大字相較其工穩一路的題畫字體、精緊一路的帖冊卷子,往往更容易出精品。 四十以前,其筆法尚未靈通,四十至五十,處於求變探索之階段,五十以後則幡然了悟,筆法精熟。 如五十一歲所作《望白雁潭作》,中鋒尤多,筆勢凝重,實屬佳作。 五十三歲,即與此軸同年的《寄金陵天目僧》,騰躍流通,但不如這件變化豐富。 《石齋書論》中評王鐸書法風格時說他五十自化,“如欲骨力嶙峋,筋肉輔茂,俯仰操縱,俱不繇人。”加之其詩文水平甚高,在明清兩代詩名顯著,尤其作這一類排律,讀之無不爽快,更給此作增添了賞玩的趣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