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明清時期制硯轉為實用與欣賞相結合

 新浪收藏

明代仿漢青花硯正背面明代仿漢青花硯正背面
(原標題:古樸細膩的龍紋端硯賞)
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不僅有其實用功能,而且還有一種天人合一的美感,這就是硯的欣賞價值。 《西清硯譜》雲:“古今佳硯,因質美工良,而鑑賞品題,因人增貴。”的確,硯台在其製作過程中,不斷融入各個時代的藝術特徵,形制式樣、題材內容、構圖紋飾及雕刻風格都非常講究,並與文學、歷史、繪畫、金石和雕刻彙為一體,所以受歷代文人雅士所鍾愛。
端硯,是指以廣東肇慶羚羊峽端溪欄柯山(斧柯山)至北嶺一帶出產的硯材製作之石硯而言,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這是歷史所賦予又為現實所認可的,又稱端溪硯。 端硯優點在於其石質細膩溫潤,緻密堅實,石品花紋秀麗多姿,“叩之不響,墨之無聲,剛而不脆,柔而不滑,寧水不耗,發墨利筆。”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曾賦詩讚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再加上歷代製硯藝人的精工製作,使其造型式樣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實用性逐漸提高到明清時期的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藝美術的行列,現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名揚中外。
明代仿漢青花硯(圖1):長22.4厘米,寬14.5厘米,高3厘米。 通體純綠,紋理細密,呈長方不等狀。 硯額雕琢正面龍形,雙目圓瞪,騰躍雲層,兩角高聳,雙須長揚,直入池口。 曲池平堂,圈高唇薄,纏花紋鈕帶雲團,共繞唇上。 硯陰,據其外沿,淺琢平池,內刻“永建元年”篆書,麻點鏟底。 永建元年當為公元126年,是東漢順帝劉保的年號。 此為一方明代仿漢制古硯。 全硯佈局得當,構思巧妙,觀賞實用兩不礙,刀法圓潤,刻畫細膩,堅實細潤,磨銹厚積,古氣四溢。
明代的端硯,無論是設計的獨具匠心,還是造型的古雅大方,以及雕刻的精緻細膩,仍保留著端方厚重的風格,但硯形、硯式卻趨向於多樣化。 所雕​​刻的物像生動,形神兼備,線條簡練,活潑流暢,渾厚而又富於變化。 明代端硯古雅、樸實大方、美觀,別具一格。 特別是一些石質較好,藝術價值較高的的端硯,往往綜合了雕刻、繪畫、詩詞、篆刻於一體。
清代龍鳳紋硯(圖2):長27厘米,寬18厘米,高3厘米。 橢圓形。 硯面上部雕作龍鳳紋飾,左側巨龍四旋盤繞,翻騰踴躍,右側雕一祥鳳,姿態端莊優美,可謂龍鳳呈祥。 此硯石質潔淨溫潤,構圖設計與刀法琢工之精,非同一般。 硯台的整體硯雕技藝,匠心獨運,因石構圖,因材施藝,立意高遠曼妙,題材莊嚴隆重,刀法巧奪天工。
清代初期端硯也和其他工藝美術品一樣,達到空前的繁榮。 端硯硯材的種類、硯的形制、雕刻技藝、石品花紋的品評等方面,都有許多新的創造、新的突破。 制硯工藝精緻、刻工纖巧,甚至連配木盒裝潢也都十分講究,有的硯盒鑲嵌美玉、象牙,或金線銀線。 嘉慶、道光之後,端溪硯石的開採已逐漸減少,端硯更多地由實用而成為單純的文玩之物,成為擺設文房中的欣賞品或珍藏品。
中國歷代文人對硯台的珍愛,可以說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刻硯、賞硯、藏硯,作為一種時尚的風氣,硯台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濃縮了中國各個朝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信息。 對現代人來說,古硯台完成了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轉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獨特的收藏理財的價值。
(文章來源:收藏快報山東滕州葛海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