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新莽封禪泰山玉牒鑑藏

 中國文物網 

在封禪過程中會將祭告天地的文書攜刻於玉牒(或稱玉簡、玉冊),然後瘞藏於祭壇之下,所以這一過程又稱為瘞玉。 二十世紀30年代,軍閥馬鴻逵駐軍於山東泰安時,無意間得到兩套玉冊……
 
中國古代封禪泰山是一件極為隆重的祭祀典禮,帝王通過封禪祭告儀式表明其政權的正統性,從而達到鞏固其封建統治的目的(《白虎通義》:“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在封禪過程中會將祭告天地的文書攜刻於玉牒(或稱玉簡、玉冊),然後瘞藏於祭壇之下,所以這一過程又稱為瘞玉。 二十世紀30年代,軍閥馬鴻逵駐軍於山東泰安時,無意間得到兩套玉冊,分別為唐玄宗及宋真宗封禪泰山玉牒(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唐宋玉冊的發現令後世首次目睹了帝王封禪玉牒的真容。
秦漢時期帝王封禪泰山的次數最多,僅武帝劉徹前後便數次封禪泰山,每一次都必有玉牒瘞藏,如《史記·孝武本紀》中載漢武帝於元封元年四月“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 然而由於一直未有考古實物出土,關於漢代封禪泰山玉牒形制具體如何,長期以來一直不為人所清楚。 直到2001年西安市北郊漢長安城桂宮內四號宮殿遺址中出土一方玉牒殘片,使疑惑史學界多年的謎題終得以解開。
該玉牒為青石質地(見圖),通體磨光,殘長13.8厘米,寬9.4厘米,厚2.7厘米,陰刻篆文並填以硃砂,面文尚存5行29字。 其文字分別為“…萬歲壹紀…作民父母清…退佞人姦軌誅…延壽長壯不老累…封亶泰山新室昌…”從其中“封亶泰山新室昌”可判斷這是一件新莽時期新朝皇帝王莽擬用於封禪泰山的玉牒文書。 該玉牒文書篆字書寫風格既有別於同時期新莽度量衡等銅器上工整垂腳的方正小篆,也有異於當時貨幣“六泉十布”中的懸針篆。 故有學者認為這種筆劃方折、行款均齊的書風,應屬新莽六書中的“繆篆”並含有隸書的意味,體現書法演變中的過渡色彩。
《後漢書·郊祀志》中載光武帝劉秀封禪泰山時“遂使泰山郡及魯趣石工,宜取完青石,無必五色。時以印工不能刻玉牒,欲用丹漆書之;會求得能刻玉者,遂書。書秘刻方石中,命容玉牒。”漢代玉牒即為青石丹書,這件出土玉牒雖為新莽時期器物,但其採用純淨青石為原料,以及硃砂填色,於史書中記載漢代玉牒製作相符,也同時證實史書對玉牒記載無誤。
王莽自代漢建立新朝至滅亡,在位15年間曾有三次封禪泰山的計劃,但都因為各種原因而沒能成行,這件玉牒自製作完成之後也就只能收藏於深宮。 地皇四年(23)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玉牒也就從此掩埋於宮室的塵埃之中,成為一封王莽寫給上天沒有寄出的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