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端硯誕生在唐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

 新浪收藏

(原標題:一硯道盡鵝文化)
端硯誕生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自古以來已十分名貴。 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廣東省端硯最為稱著。 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或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氣研墨”之說。 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讚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石眼是端硯獨有的特色。 端硯的石眼,是自然形成在硯石中的一種含鐵質的結核體,是天然生長在硯石上猶如眼睛一樣的“石核”。 長有石眼的端硯石十分寶貴和難得。 所以《硯譜》中也說:“端石有眼者最貴”。
圖中這方清代端硯,雕鑿為鵝形,以端溪籽石為材,自然隨形。 長15厘米、寬12厘米,規格小巧。 局部留皮,有多處石眼。 此硯,硯堂硯池精巧實用,仿生雕刻,生動傳神,其中一處石眼刻為鵝睛,有畫龍點睛之妙,另配紅木盒,是一方不可多得的好端硯。
特別要值得一提的是,這方鵝形端硯,承載了“以其物所見志,寄鵝池之述懷”的鵝文化人文氣息。 鵝文化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戰國策·齊四》載:“士三食不得厭,而君鵝鶩有餘食。”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鵝就是君王的佳餚。 晉國傑出政治活動家、博古通今學者師曠著《禽經》雲:“腳近臎者能步,鵝、鶩是也。”《晉書·五行誌中》有“雙鵝”兵亂之典。 鵝,性溫馴,嗅覺機警;貌雅潔,氣宇軒昂,招歷代騷人墨客喜愛。 難怪書聖王羲之特​​別愛鵝、好鵝、買鵝、養鵝、賞鵝成癖。 因為賞鵝不僅陶冶情操,而且可從鵝的美貌、體態、行走姿態、游泳姿勢,體悟鵝的自然美,將書法的奧妙融入執筆、運筆之中。 他認為構思時,要像鵝那樣機警敏捷,執筆時,食指要像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則要像鵝掌撥水那樣,方能精神貫注於筆端。
還要說一下王羲之“書經換鵝”的故事。 《晉書·王羲之傳》:“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 '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原來,王羲之在他居住的蘭亭傍挖池養鵝,取名“鵝池”。 池畔建亭,刻“鵝池”碑。 提起“鵝池”碑,還有一個美妙的傳說:有一天,王羲之指握羊毫筆管,正在書寫“鵝池”二字。 剛寫完“鵝”字,忽然朝廷大臣拿著聖旨來到王家。 王羲之只好停筆,去整衣接旨。在一旁的王獻之看父親只寫好了“鵝”字,便順手提筆一揮,續書一個“池”字。 從此,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話。 (朱積良)
(來源:中國商網—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