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香的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期

 新浪收藏

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爐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爐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爐內裡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爐內裡
(原標題: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香爐)
香爐是古人用以薰香取暖、除異味、添香氣以及書房焚香,後多用於為神佛燒香。 出香的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漢六朝以後,佛教盛行,以焚香供神佛,寄託人們的情感,因而各種形制的香爐就多了起來。 宋代焚香和祭祀的習俗更甚,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文人四藝,頗受文人喜愛。 此時香爐比較小,以仿古式樣的小型香爐最具特色。 有的為開敞式,上面不加蓋子,有的有蓋,宋人日用焚香,都用這一類小型香爐,在宋墓及宋代文化地層中都出土有瓷質的香爐,其樣式較多,有鬲式香爐、蓮花香爐、球形香爐、奩式香爐、三足香爐等。
鎮江揚中永鑫堂藏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香爐(見圖),高6.8厘米,口徑8.5厘米。 平沿,束頸,扁鼓腹,圓底下承三足。 腹部與足面有三角形凸棱線,通常稱其為“出筋”,這是燒造過程中釉層積聚厚度的變化而在腹足間顯示出“出筋”。 “出筋”是南宋龍泉窯裝飾特徵之一。 胎灰白色,全器施梅子青釉,釉層豐厚,釉色如詩中所說:“琢瓷作鼎碧於水”將其形容的濃翠瑩潤,如青梅色澤,故而得名。 此爐的形制是仿古代青銅器的樣式燒製,其外形簡練,線條曲直有致,肩、腹部及器足凸起的三條棱線,逼真地摹仿了青銅器的構造。
龍泉窯是繼越窯之後興起的又一個重要青釉瓷窯場,形成於北宋早期,衰落於清中期。 北宋時期龍泉窯青釉瓷尚保留著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遺風,釉呈淺青或青黃色,釉層薄而透明。 南宋為龍泉窯發展時期,產品形成獨特的風格。 此時由於熟練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燒成氣氛的控制,釉色純正,釉層加厚,成功地燒成了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青釉史上的高峰。 南宋時期龍泉窯在釉料的配方中進行創造性改革,將石灰釉改用石灰鹼釉,從而打破了傳統石灰釉一統天下的局面,這種釉在高溫中粘度較大,流動性較小,釉層較厚,1件釉層較厚的​​瓷器,需要經過三四次的上釉,有的釉厚達到1.5毫米以上。 在金村、大窯、溪口等窯址發現的生燒坯和素燒坯標本,胎呈紅色較硬,厚厚的沒有燒成的釉作乳白色的粉末狀,明顯地分為三層或四層。 這種厚釉的表面光澤顯得更加柔和,特別是梅子青和粉青釉,梅子青釉色瑩潤青翠,猶如青梅。 龍泉窯青釉瓷由於釉層較厚,難以透出釉下的刻劃紋樣,重於器物的造型設計,以此突出釉色之美。 如梅子青釉鬲式爐,腹部到足面呈現的“出筋”,既加強了器物的美感,又體現梅子青釉的青翠欲滴之美。
(文章來源:收藏快報江蘇劉麗文李榮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