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被譽為天地精靈的玉器內涵何在

 新浪大連 

玉璇璣(牙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劉俊勇
地理博物館裡的故事
4月9日至7月10日在大連現代博物館舉辦的“天地精靈——武漢博物館藏玉器精品展”,展出的玉器上迄遠古,下至明清,種類豐富,品質上乘,由“天地聖靈——禮儀用玉”、“巧奪天工——陳設玉器”、“溫潤秀美——玉佩飾”三個部分組成,以100餘件精美的玉器詮釋了被譽為“天地精靈”的玉器之深刻內涵。 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日,讓我們跟隨遼寧師範大學教授、考古專家劉俊勇一起領略中國玉文化的博大精深吧。
距今8000年前後
玉器一出現就是佩玉者
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作和使用玉器的國家之一。
早在距今8000年前後,西拉木倫河流域的興隆窪文化就已出現了玉器,主要是戴在耳朵上的玉玦以及玉匕等。 玉器一出現就不是簡單的生產工具或裝飾品,而是佩玉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繼興隆窪文化之後,距今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玉器達到了高峰,“惟玉為葬”成為紅山文化牛河梁積石塚隨葬品的特徵。
略晚一點的是主要分佈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玉器以琮、璧為主,大墓中佈滿了璧、琮等玉器,被稱為“玉斂葬”。 琮是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寓意“天圓地方”。
此次展出的良渚文化玉琮,表面以橫線將其分成兩節,每節均以四角為人面部的中心線,以四面凹槽為界雕刻出八個簡化的神徽,以兩排刻有平行線的凸棱象徵神所戴的“羽冠​​”,以圓圈刻出雙目,以轉角長方凸塊為嘴。 琮上、下貫通,起著通天地的作用。 在良渚文化的許多玉琮上都雕刻著這種神徽,甚至在像徵著王權的玉鉞上還要雕刻上神徽,以示王權也要受神監督。 在中國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發現的玉器絕大多數是屬於巫覡所用的神器,在中國文明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這件玉琮被後人在孔內嵌有圓桶形銅盒,上配有鏤空西番蓮紋蓋,改作熏爐所用。
距今4500年—4200年前
大連成為迄今
出土牙璧最多的地區
此次展出的玉璇璣(牙璧),是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 清末吳大澂最早將這種圓孔、周邊有三個機牙的器物稱為璇璣,疑是一種天文儀器的配件。 現學界大多稱之為牙璧。
牙璧最早出現在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和山東,在大連旅順王家村、長海廣鹿島小珠山遺址和山東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現了距今5000多年前的牙璧。 到了龍山時代, 即距今4500年~4200年前,大連成為迄今出土牙璧最多的地區,在四平山和鄰近的高麗城積石塚共出土9件。 近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東北隊等在大連鞍子山積石塚發掘中又出土3件。 據《遼東半島四平山積石塚研究》,牙璧均出自人骨胸部處,可見與紅山文化牛河梁積石塚出土的玉豬龍一樣,是懸掛在胸前的,其性質都是巫覡所佩戴的神器。
進入商周以來,用玉納入到國家的典章制度之中。 “以玉作六器”,即璧、琮、圭、璋、琥、璜;“以禮天地四方”謂之“六瑞”,以璧禮天,以琮禮地,以圭禮東方,以琥禮西方,以璋禮南方,以璜禮北方。 此次展出的玉璜就是“六瑞”之一。 玉璜還可複合為璧或環,西周的玉璜沿襲了商代的風格,並發展成組佩飾件。
1。 良渚文化玉琮
2。 漢代谷紋玉璧
3。 漢代玉蟬
4。 漢代玉劍首
5。 戰國至漢代玉劍格
6。 戰國至漢代玉劍璏
7。 戰國至漢代玉劍珌
8。 漢代玉具劍示意圖
9。 清代玉“五子登科”擺件
10。 清代玉“象耕鳥耘”擺件
11。 元末至清初春水玉飾
漢代蟬和劍飾的後世影響與身份象徵
此次展出的漢代玉器,包括典型的谷紋璧、蟬和劍飾等。
玉蟬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 歷史上玉蟬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嵌於帽子上的冠蟬;二是有對鑽孔的佩蟬;三是放在死者口中的含蟬。 自漢代以來,世人多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 將玉蟬放於死者口中,寓意精神不死,再生復活。 把蟬佩於身上則表示高潔。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之語。 所以玉蟬既是生人的佩飾,也是死者的葬玉,即“生以為佩,死以為含”。 漢代玉蟬出土頻次頗高,且多為含蟬,不但王侯墓中有出土,即使平民墓中也時有出土。 漢代玉蟬製作刀法簡潔,寥寥數刀即刻出蟬首、腹、背和雙翼,謂之“漢八刀”,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至於古人認為蟬飲露不食,則實屬誤區, 蟬是靠吸吮樹汁維持生命的,對樹木有害。
此次展出的戰國至漢代的幾件玉劍飾,可使人們對漢代玉具劍有清晰的認識。 玉具劍是劍首和劍柄等部分用玉裝飾的劍,由玉首、玉格、玉璏、玉珌四部分組成,是古代佩劍中裝飾最豪華的裝飾。 玉與劍結合,早在西周就已出現。 春秋戰國晚期,首、格、璏、 珌俱全的玉劍飾逐漸形成。 到了西漢,玉具劍飾成為帝王貴族的佩劍,也是當時社會一種身份的象徵。 魏晉之後逐漸消失。 玉具劍在漢代是帝王貴族之間的饋贈物, 南昌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的一批玉劍璏,其中有一部分應是饋贈物,而玉劍璏又是饋贈最多的劍飾。
明清追求精雕細琢裝飾華美的風格
此次展出最多的是明清時期玉器。 明清玉器逐漸脫離了五代、兩宋玉器形神兼備的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華美的風格,仿古玉器也大量出現。 展出的陳設玉器“五子登科”擺件,雕刻的是笑容可掬、手持佛珠的彌勒佛和五個攀爬於佛身兩側的童子,寓意“五子登科”。 人物極具動感,栩栩如生。
山子是玉雕擺件工藝的一種,表現題材多為山水人物,要求製作者有較高的造型能力,富有創造性的構思能力和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 展出的“象耕鳥耘”山子,取材於一段傳說:相傳堯當政之時,歷山土質肥沃,人們競相來此墾荒,眾人時常爭鬥,舜將土地平分於眾人,自己在荒地上墾田,眾人為之感動,於是不再爭鬥而互相禮讓。 此事感動了上蒼,便遣條山象群下山相助舜建築房屋和拉犁開荒。 莊稼出苗後,小鳥群集將雜草啄淨。 堯當時正在選擇接班人,聽說此事後便帶著隨從前來考察舜。 玉山子左側山石之上的兩人即堯與隨從,下面低首者就是舜。後來,堯傳位於舜。
此次展出的山水詩文“子岡牌”,是明代著名“吳門”(今蘇州)玉雕名家陸子岡的作品。 陸子岡是明嘉靖、萬曆年間人,其製作的玉挂件,形若方形或長方形,寬厚敦實,時稱“子岡牌”。 此件玉牌為長方形,上首鏤雕龍紋,牌子一面淺浮雕山水、柳樹、舟船,另一面陽刻草書“何處漁舟泊柳岸”及“子岡”款,上、下端各有一可穿系的對鑽小圓孔。
春水玉、秋山玉本是遼金時期契丹、女真人的題材。 所謂春水玉是指圖案為鶻(海東青)攫天鵝的玉器;所謂秋山玉則指圖案為山林虎鹿題材的玉器。 前者與《遼史》 記載的遼帝“春捺缽”至“鴨子河濼”狩獵、鉤魚活動情景吻合,後者與《遼史》記載“秋捺缽”活動相一致。 《金史》將有鶻(海東青)攫天鵝圖案的服飾稱為“春水之飾”,將有虎鹿山林圖案的服飾稱為“秋山之飾”,故將此種玉器定名為“春水玉”和“秋山玉”。 這類內容的作品充滿了淳樸的山林野趣和濃郁的北國情調,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此次展出的明清時期的春水玉、秋山玉雖然題材相同,但已失去了原來的神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