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大唐等慈寺碑与武牢之战风云

新浪收藏  

唐等慈寺碑拓片,金石学家郑爰居旧藏唐等慈寺碑拓片,金石学家郑爰居旧藏
  等慈寺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为大唐书法家颜真卿祖父颜师古所撰文,虽无书人姓名,但人们推为碑文也是颜师古所书写。宋赵明诚《金石录》认为碑成于唐贞观二年(628),清人王昶《金石萃编》认为成于贞观三年(629),而清人方若则认为成于贞观十一年(637)之后,因贞观四年(630),在李世民诏令“于克敌之地,普建道场,情均彼我,恩治同异”之后,在发生大战的地方,建起了七座寺院,对所有战死的人给予慈爱,并刻立石碑以纪念。这七座寺院分别是:在豳州破薛举,立昭仁寺;在吕州破宋老生,立普济寺;在晋州破宋金刚,立慈云寺;在汾州破刘武周,立弘济寺;在洛阳破王世充,立昭觉寺;征高丽后,在幽州立悯忠寺;而在郑州汜水(时汜水归郑州管)武牢关所建之寺,即为破窦建德所立的等慈寺。
  武牢之战发生在武德四年(621)。虎牢关,又称汜水关,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之名讳,改称武牢关。虎牢关为中原地区东西交通之咽喉,历史上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时年三月,唐军攻打洛阳守将王世充,为阻挡窦建德的西进救援,李世民亲率骑兵3500人,在武牢关与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相持二十多天。后用诱敌战术,大败窦建德。武牢之战,双方伤亡很大。“情均彼我,恩洽同异”,同时为双方死亡将士荐福超度,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多见,显示了大唐天子平等对待双方死亡将士的大度襟怀。
  等慈寺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文学、书法艺术价值。碑高466厘米(一丈零四寸),宽153厘米(四尺六寸)。碑文为正楷兼魏体字,为初唐时魏体向正楷过度时期的代表作,全碑共三十二行,每行六十五字,碑文书法规整俊秀但不靡丽浮华,有规矩而不僵化,笔画流畅而不轻飘油滑,既有北碑遗意又初具唐楷风范,保持着隋碑基本特色,结构严谨,运笔健劲。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评论说:《等慈寺碑》之书法“结构全法魏人,而姿态横生,劲利异常,无一弱笔,堪与欧虞抗行”。碑侧刻宋之丰、杨孝醇等题名,额篆书“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三行九字。据1993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由马子云、施安昌合著的《碑帖鉴定》一书披露,此碑在1944年毁于日寇的炮火,1958年大炼钢铁时,当地人又误以为碑石含有铁质,而惨遭厄运。2008年在进行城市建筑时,偶得残石四块,现珍藏于郑州市博物馆。
  目前学术界判该碑所拓年代,主要依据有:一是碑的第十三行“此焉总获”之“焉”字未损本为明末清初所拓,已知该碑最早的拓本是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收藏的明末清初的拓本,属国家二级文物;二是碑文“时逢无妄”之“无”前缀横未勒者,为清嘉庆以前所拓,清道光间补刻跋文,无跋者为旧拓。三是以碑末有无“道光壬午隶书跋”为界定标准,无跋为明末或清初所拓,有跋为清末或更晚所拓。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安徽黄山 陈平民 李云 吴葆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