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王莽首先发行了历史上的大面额货币

新浪收藏 

  (原标题:大泉当千“最虚值”)  
  公元222年,孙权依靠江南豪族割据东南半壁江山建立了吴国。229年,他正式称帝,设置郡县,设聘百官,安抚百姓,“铸山为铜,煮海为盐”,政治逐步趋向稳定,经济也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在乱世中把个霸业经营得有声有色。
  但他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是人丁缺乏、财政困难。东汉末年先后爆发的黄巾军农民起义和董卓之乱,把个汉光武帝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汉代祖业搅得“周天寒彻”,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为了摆脱困境,孙权也和曹操一样实行屯田,并且规模很大,仅次于北方的曹操,以这种边耕边战的军屯方式解决军民的生计问题;但连年军阀混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社会的运转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边缘。东吴的疆域内虽然有六合的冶山、扬州的大小铜山,不缺乏矿物资源,但是却缺乏劳动力,尤其是从事开采和冶炼这些重体力的劳动力。孙权曾派手下大将恒温去台湾,不是去占地盘,而是掳掠劳动力,可见当时缺人缺到何种程度。
  人少,可供劳役的对象也就少,这就造成了东汉末年各个割据势力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财政困难。整个社会闹钱荒,货币市场出现了五花八门质量低劣的“恶钱”,如董卓的“榆荚钱”,还有民间的减重五铢、剪边五铢、侵轮五铢等等,总之就是尽量把一个钱变多个使用。
  事实上,三国时代靠铸大钱解决财政困难的,首先是实力最弱小的蜀国。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攻打益州,为解决军需,铸“直百五铢”。用铸造两个五铢钱使用的原料铸出来的钱,却要当五铢钱的一百倍面值使用,这实在和抢钱无异。
  当然,如果再往前推,首先发明这种把一个钱变着法当若干钱使用的“面值货币”的人,不是刘备,而是王莽。王莽在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改革货币,发行了大钱、契刀、错刀三种大面值新货币,分别折合五铢钱五十、五百和五千,此后多次“币改”,各类大面值货币改头换面,却始终存在。当时就有批评者指出,他铸造的大钱“大泉五十”重不过十二铢,也就是五铢钱重量的二点四倍,却要当五十倍使用,因此王莽的货币改革被人贬为“瞎胡闹”。
  由于钱币不断减重,相邻的蜀地又通行起虚值当百钱,铸造自己的货币成为吴国当务之急。《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有两项记载:一是“(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二是“赤乌元年(公元238年)春,铸当千大钱。”就当时来看,孙权似乎就铸造这两种钱。
  孙权的“大泉当千”(如图)是继王莽之后最大的虚值钱(王莽的大布黄千也是一当五铢钱一千,更有泉界俗称“金错刀”的“一刀平五千”,一枚当五铢钱五千枚使用),目前所发现的“大泉当千”钱,最早的铸于公元238年,最晚是公元246年,早期的较重,也不到35铢,后期的则不足20铢。也就是说,“大泉当千”最重的版本,不过相当于五铢钱分量的七倍,却要当五铢钱面值的一千倍使用。
  当时,江浙民间更有仿制盗铸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钱,这也造成今天泉界收藏的“大泉当千”版别忒多,五花八门,按大小画分,有小型、中型、大型。同种型号里,又有断千、连千、勾泉、横竖泉、歪点泉、横竖远、横竖近等等多种版本。(王祖远)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