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
聖嚴法師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是慈悲精神的表現。 慈悲的主要目的是心中無敵,無敵就是心中沒有敵人,沒有過去的宿仇,也沒有現在的怨家,更不製造未來的對頭。 所以不是仗權勢而稱無敵,也不是憑財力而稱無敵,更不是靠武力打敗一切人而稱無敵,乃是以慈悲心照顧、原諒一切人。 慈悲心愈大就愈能夠感化人。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免於受人批評,即使佛陀也不例外。 縱然未得罪過人,卻無法不讓人討厭、不讓人仇視;就算你不跟人鬥,人家也會找著你鬥,你不跟人爭,人家也會跟你競爭。 但你不必介意人家如何,自己心中要沒有敵人。
例如在我們的農禪寺裡有一位人人稱許的好人,大家都說他好,師父也常稱讚他好,這時候,可能就會有一、兩人覺得有一點酸溜溜的,會想:“他好,難道我就不好?師父老是說他好,為什麼師父不曾說過我呢?”這樣的人,心中就有了敵人。 有敵,就是有比較的對象;敵是敵對,敵對不一定是怨家,就像女孩子嫉妒別人長得漂亮、穿得美麗,這不就是和對方作對了?如果不是嫉妒,而是見賢思齊,那就是慈悲心。
如何用慈悲?要常常往相反的方向說、往相反的方向看、往相反的方向解釋。 例如有人無緣無故地瞪你一眼,你心裡一定毛毛的,此時,你應該要用相反的方向來解釋、來體會:“他瞪我一眼,可能是我的臉長得不太好看;或者我今天有什麼不對勁,他提醒了我,我要感謝他。”“人家的表情就是我的鏡子”,見他面目可憎,多半是因為自己的面目大概也不太好,至少我的樣子讓他生氣、我的氣質讓他討厭,所以他才會瞪我一眼。
此外你也要想:他雖然是在瞪我,可能不是生我的氣,不知道是為了什麼事情不開心?他這時候應該受到關懷。 所以不要“以眼還眼”,應該避開他,或者替他念一句阿彌陀佛,願他能夠心里平安,這樣就是慈悲心。 否則,一旦生起對立心,你就離開慈悲心;若能為他設想,原諒他、可憐他、關懷他,就能轉敵對心成慈悲心了。
如果一個蠻不講理的人在你面前出現,你的心裡一定會毛毛的,這時要想:“他已經不講理了,生氣了,我應該講理、不要生氣,否則氣上加氣更麻煩。 ”因此不論任何時間,只要我們能用一種相反的念頭來轉變對人、事、物的看法,這就是慈悲心。
但是當我們還是凡夫的階段,要想做到完全心中無敵是很難的,所以我們要時時想到慈悲心,至少就不會老是生氣了。
智慧不起煩惱
不要以為開悟才是智慧,智慧是頭腦冷靜,是​​理智、理性。 人的煩惱都是從情緒、情感產生,尤其碰到感情問題一定會有煩惱,必須用理智、理性來處理,煩惱才會減少。
曾經有一位女孩來找我,非常痛苦地哭著說,她認識一位男孩,交往了七年,二人在一起彼此都很痛苦,生不如死。 可是分開又會互相思念,她想離開他,可是男孩子威脅她,沒有她的話,他會去死。 但她認為,如果她真的離開他,他並不會去死,如果二人繼續纏在一起,倒有可能二人都累死。 我要她用理智來思考衡量,過了一段時間,她想通了,便破涕為笑。
很多問題都應該以客觀的理性來處理,要以權衡輕重的智慧去分析。 有些人一遇到困難就到神前丟筊杯,這不是究竟的方法,如果用智慧、理智來處理,問題根本不會存在。 犯了法要坐牢,可以委請律師設法減輕罪刑,但是應該坐的牢還是要去,那就沒有煩惱了;有病的人要去看醫生,也可以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有人在醫生宣布醫藥無效的狀況下,因為念了阿彌陀佛、念了觀世音菩薩而奇蹟式的複原,這種例子很多。
佛法的智慧,是指無私無我的觀察力、抉擇力、判斷力,不論遇到任何狀況,都只有應當怎麼做就怎麼做,不為自身的利害得失設想。 由於凡事不為自己的私利求,所以不會為自己招致煩惱。
佛法的智慧,是因洞察世事無常,所以知道沒有一事一物能夠永恆不變;凡夫因為不解世事無常,所以把暫時的身心世界,當作小我大我,爭人我、爭多少、爭內外、爭對錯,以致惹生許多的煩惱。
其實,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庸人是沒有智慧的人,不用理智、不用理性處理事情的人,若知佛法,情況就會改善。 佛法是講因果及因緣的,懂得因果,凡事不會怨尤;懂得因緣,凡事不會強求,哪還會煩惱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