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蟋蟀老盆令人爱不释手

 和讯网 

  每到秋季,不少人喜欢养蟋蟀。蟋蟀又叫“蛐蛐”、“促织”,而江南一带则称之“财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养蟋蟀除了讲究蛐蛐本身的品种外,蟋蟀盆也是非常重要的。蟋蟀盆在北方称为“蛐蛐罐儿”。其制作分为南北两派,北盆制作较为粗糙,形状单一,盆壁厚,花纹少;南盆则形状繁多,花纹精美。
  据记载,最早的蟋蟀盆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官窑烧制,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流落至民间。例如,明宣德皇帝喜斗蟋蟀,苏州陆慕镇御窑村制作的蟋蟀盆就成了当时的贡品。此村所制的蟋蟀盆,做工极为精致。可谓“远看型好,近看泥好,细看图好,翻开款好,内窥底好,敲之声好”。如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都收藏了蟋蟀盆珍品。
  据说,苏州陆慕镇制作蟋蟀盆名家辈出,其中有明清名家李秀芳、杨鸿兴、袁鸿石、袁恒盛、李东明、李焕章、徐鸿江、王云樵等人的作品,也有当代名家袁子良、叶逢春、曹正康的作品。他们找到了“蟋蟀文化”的结合点,在蟋蟀盆上刻画写字,顿时生机盎然,品味陡升。
  笔者藏有一只蟋蟀老盆,在盆盖上有精致的铜襻,盆底有“和月蟾鸣”的阳文印章。该盆高8厘米,直径13厘米,呈灰白色,八角形,质地细密,形状独特,不同于传统的铜鼓状和直筒状。该盆古朴沉稳,既呈曲线之美,又富书卷之气,更有沧桑之感。揭开盆盖,内置青花细瓷小水槽和小食盆,是典型的南派风格。
  据悉,南盆还分为“阴盆”和“阳盆”两种不同用途的蟋蟀盆。“阴盆”颜色发黑,宜养新虫;“阳盆”颜色发白,宜养已经伏盆之老虫。有行家认为,无论是器型还是颜色,笔者收藏的“和月蟾鸣”盆是清初陆慕御窑制作的蟋蟀阳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