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漆艺匠人:磨砺万彩太朴吾心

新浪收藏

茶板在上漆前需要砂纸再打磨一遍,漆器制作就是这一遍遍的打磨上漆再打磨。  茶板在上漆前需要砂纸再打磨一遍,漆器制作就是这一遍遍的打磨上漆再打磨。做漆器是手艺亦是艺术,太仆漆器最欢迎之处就在于它合乎古典与现代审美的艺术性。老林手下似随意点下的大漆,于日后都是一幅幅独特的画。  做漆器是手艺亦是艺术,太仆漆器最欢迎之处就在于它合乎古典与现代审美的艺术性。老林手下似随意点下的大漆,于日后都是一幅幅独特的画。
  匠心 4P
  磨砺万彩,太朴吾心
  文/汤石香摄影/张嘉奇
  人物名片>>>
  林文锋,文中的老林。200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太朴”大漆手作艺术工作室创始人,艺术设计师、漆艺人。
  林广杰,老林的外甥,文中的小林。2011年毕业于闽江大学,曾在漆画家郑频漆画工作室学习,现是“太朴”工作室骨干成员。90后,漆艺人。
  山野深处长着一种叫“漆”的树种,手工割开它的树皮,韧皮内将流出一种白色粘性乳液,接触空气后即刻氧化呈现为黑褐色,这种天然乳液就是大漆,又名生漆。中国的漆器、蚕丝、陶瓷是闻名天下的三大独特元素。
  漆器的历史可上溯到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历史上的每个时期漆器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美感,明代《髹饰录》记载的漆工艺表现技法就达497种,唐朝以大漆髹制古琴,乾隆年间以红漆髹制龙椅。但和许多的传统和老手艺一样,漆器制造随着变革而被大多数人们遗忘,同时被小部分人铭记和坚持着。
  老林和小林就是这小部分人中的坚守者。
  千磨万彩的不朽美丽
  老林叫林文锋,小林林广杰是他的外甥。几年前,俩人将仙游的家宅改造成了大漆工作室,取名为“太朴”,意为自然质朴之道,做些大漆茶盘、屏风、古琴、家具、香筒、手镯等各种漆器。老林是平面设计师出身,作品更具有现代的艺术感,需要有特定的艺术表达时,常都是他自己动手慢慢打磨。小林年纪虽小,却接触漆器多年,在技艺上更为熟悉。两人刚好能够互补。
  为什么要做漆器?老林不是很清楚。或许是因为是伴着童年成长的那些漆器;或许是喜爱上了中国这种传统的材质和技艺,来表达平面设计无法表述的感觉;或许是外甥刚好学成归来的机缘;又或许是因为厌倦了“快”,想借由大漆的“慢”找到生活的真谛。
  做漆器是慢的。就算除去了繁琐的采漆、制漆过程也是慢的。一件漆器,小如手镯、香筒,都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大件家具或古琴的制作有时长达数年。且每个步骤都需要靠手工完成,完成后的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
  漆器的制作过程,繁琐到不可思议,也简单的不可思议。简单来看就看就是无数遍的上漆、打磨;而繁琐的就是这无数遍上漆打磨的过程。
  木胚漆器,通常第一个步骤是裱布(需底胚完备的情况下)。合适的棉麻布、大漆和着面粉或瓦灰,这一步是为了以增加磨擦力,减免开裂和掉漆。一道漆一般要等上好几天才能干透,具体时间依漆的厚度而定,涂得太厚了,就需要数月或是干不了。
  这第一步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刮灰。先粗灰、再中灰、再而细灰,每刮一次灰就得打磨一次。打磨用的是砂纸,以目为单位,粗细不等。打磨时也依不同的需求用不同目数的砂纸打磨,粗些的可以用600目、1000目,细的则从3000到12000目都有。
  然后就是不断的上漆、打磨。依照想要的效果,上不同层数、不同厚度的漆;阴干,再上漆填平;再阴干,磨平。上漆道数少则十几道,多则上百道。一件漆器,绝对经过上千次的摩擦,千磨万彩绝不是夸张的形容。
  磨出来的图案是不可预测的,这不可预测的美丽往往能给予人万分的惊喜,自然形成的美感与工厂里千篇一律的商品截然不同。
  刚完成的作品如同婴儿,在岁月中不断成长,而每一层的漆也都有不同的“醒”的状态,开了,是大漆存续时光造就的温润美感。
  看天气做活
  做漆器的慢,除了一遍遍地上漆打磨之外,更多的时间是在等待。而自然阴干这事儿,得看天气。
  自从开始做漆器,老林开始关注季节和天气。这些天温度怎样,湿度如何,会不会下雨,这都影响着这几天的工作安排。
  漆器制作就是靠天吃饭。冬天温度太低不适合上漆,秋天干燥湿度不够,也不适合上漆。夏天如果能下个雨就非常好,但雷阵雨来得快走得也快,风一来湿气就全吹走了。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大漆制作的良好时节,正应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古训了。虽然现代化的设备可以为大漆制作提供便利,但是老林还是选择遵循自然。要想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需要各种突变的天气配合。所以说,漆艺的活是“人成一半,天成一半”。
  被这娇贵的大漆一折腾,老林变成了人体感温感湿器,连屋里屋外差多少度都了如指掌。老林说,这些天的晚上更适合上漆,白天适合打磨。打磨的工作对温度湿度的要求不高,而且白天光亮,图案纹理也看得清楚。
  小林不大喜欢上漆,年轻人总是没那么静。有些程序的上漆就是一遍一遍地涂,需要极大的耐心,这时候他总觉得自己是个油漆工。相比而言,他更喜欢打磨,虽然更耗时,但能看出效果,美丽的图案会在一遍遍地打磨中呈现在你的眼前,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难以言喻。
  但冬天打磨就是折腾人的事情。打磨离不了水,它需要水作润滑,也需要用水看清图案。就算冻也不能戴手套,那会影响手感和力度。所以冬天最常见的情形就是一双双冻得通红有些甚至是冻烂的手依旧在打磨。
  不过看天吃饭也有好处,想偷闲的借口就多了:天气太热了不适合上漆,湿度不够不适合上漆,上道漆还没干透等等,多的是借口。但想做,也都能找出适宜当天气候的活来做。以自然为伙伴从事劳作的人都有一本“自然日历”,他们会合着大自然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
  手工艺应该是最亲切的
  采访当天,刚下过雨,温湿度都不错。因为要拍照,老林和小林抱着几块茶板去院子里上漆,还特地穿上了衣服(做漆器是不能吹空调的,天气又热,大家都喜欢光着膀子)。院子里的蚊子都不“杀熟”,光着膀子的人一点事儿没有,两个记者被咬得上蹿下跳。
  茶板刷完,“下一个步骤是:泡茶。”“我们的节奏没那么快,来喝茶,歇会儿。”老林说。
  老林一边泡茶,一边聊起手工艺。“日本追求极致的匠人,会将器具和大漆搬到船上,把船开到大海中央再髹漆。”完全无尘环境和平静的大海是上漆的绝佳之地。但对于这种方式,老林觉得态度值得学习,但方法未必要遵循。
  “我觉得把合适的东西放到一起才是好的。柳宗悦说过,工艺的文化首先是生活的文化。器是生活的器,也应该是美的。但不要做现代生活中用不上的东西,把漆器做活,我希望把大漆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类似的话,在柳宗悦的《工艺之道》也有说到:美术越是迫近理想就越美,而工艺则是越接近现实便越美。美术是伟大的、崇高的,要从远处仰望,一旦接近就没有尊严,人们通常总是将其高高地挂在墙上。但工艺的世界却并非如此,也是接近我们就越发显出优柔之美,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产生了不能分离的感情。没有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在于平易近人,这种“亲切感”就是工艺之美的感情所在。
  “何谓匠心?要寄托情感,手作可以把带有手工痕迹的情感和温度给予别人。”老林说,“比如做一个镯子,在做镯子的时候可以想象着一个女孩戴上时的场景和心情,手作人的这份心情会通过一只手镯传递的,那么做这个东西的时候就会很有意思,有温度,而且更用心。这个情感就会直接体现在你的作品里。”
  从物到心,这才是匠心的意义吧?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