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五陵原中國金字塔解碼大秦雄漢

 中國網

茂陵博物館漢代石刻——馬踏匈奴茂陵博物館漢代石刻——馬踏匈奴秦咸陽城一號宮殿遺址 記者 奚淼攝秦咸陽城一號宮殿遺址記者奚淼攝茂陵博物館漢代石刻   ——伏虎茂陵博物館漢代石刻——伏虎
未來的魅力在於無限可能,歷史的迷人在其風雲跌宕;考古則使風起雲湧不斷刷新。 始終繞不開的,是帝王、都城、美人、戰爭。
帝王離去,王朝覆滅,人類綿延,文明見長。
關中地區因72座帝王陵被稱為“東方帝王谷”,因比埃及“王陵谷”帝陵還多,有世界第一帝王谷美譽。 五陵原——帝王谷的核心,西漢11位皇帝中9位都葬於此,高聳的帝后陵塚被稱為“中國金字塔”。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白如是描繪。
2000年來,人們對於墓主命運沉浮、背後王朝興衰的探索始終不息;華夏龍脈秦嶺和關中母親河渭河,則以守護者的姿態娓娓道來——無關桑田滄海,這裡是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發祥地,埋藏著偉大文明的基因密碼。
因此,我們心懷敬畏,帶著“西咸考古絲路探秘”船員來到五陵原,聽遺址發掘者、歷史和考古研究者在歷史遺址現場揭秘文明密碼。
此時,“五陵原”有個前綴——西咸新區秦漢新城。 這就是歷史。
重大發現中國最早宮室壁畫在秦咸陽城
未解之謎秦咸陽城究竟有無城牆?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羅馬哲人奧古斯說,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 沒錯,都城是王朝權力、財富、社會結構和國家形態的體現,建築則成為權力的雄辯術。 探秘秦文化,從秦咸陽城遺址開始。
公元前350年,不斷崛起、強盛的秦國要與東方六國爭天下霸主,同時商鞅要擺脫舊貴族阻礙變法,秦孝公遷都咸陽。 從此,咸陽成為秦國統治中樞,歷代秦王增建了許多宮殿。 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的秦始皇,亦選擇咸陽作為帝國首都。 咸陽城作為全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150多年,成為政令之所出。
滔滔渭水穿流於咸陽宮殿群之間,如銀河亙空十分壯觀;離宮別館,亭台樓閣,連綿复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 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在咸陽原上仿建了六國宮室,擴建了皇宮,其後又向渭河南岸擴建興樂宮、信宮、阿房宮等宮殿,使咸陽成為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人口達60萬。
公元前206年,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火燒了渭河北岸秦咸陽城宮室,秦都毀滅。 但秦王朝霸業卻以另一種形式被大漢推向新高潮,歷史的接力棒以權力暴力更迭完成交接。 如今,站在秦咸陽城一號宮殿遺址高台上,既不見曠世繁華,也未有覆滅衰敗,唯有波瀾不驚的知了在良田樹叢中洋洋盈耳。
1959年,位於咸陽市渭城區窯店辦事處北塬一帶的秦咸陽城遺址發掘。 經過幾十年考古調查,發現從西起毛王溝,冬至渭河電廠二道塬上,分佈大小宮殿遺​​址28處,鑽探出了秦咸陽城宮城區、手工作坊區、墓葬區的範圍及城郊的望夷宮、蘭地宮、六國宮殿等遺址位置,出土了1萬餘件銅器、鐵器、陶器等珍貴文物。 其中咸陽宮城位於窯店鎮牛羊村塬坡上下,面積2平方公里,城垣內外分佈著33處大、中型建築遺址,宮城城牆周長2747米,城壕、城門、道路位置清楚。
“我印象最深的是牆壁出現的壁畫,繪有馬、建築物、麥穗等,都成了粉色,宮殿柱子上有黑灰,燒毀痕跡明顯。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壁畫。”參與3號宮殿遺址挖掘的考古學家李毓芳故地重遊感慨良多。 據介紹,1974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宮城內的1、2、3、4號建築遺址,面積21130平方米,包括近百座水井、陶窯、灰坑、窯藏,出土了數千餘件珍貴文物,以秦詔版、銅武士像、六國貨幣、“咸裡”陶文最為著名。 其中,1號宮殿既能處理朝政,又能休閒觀光,甚至有淋浴室、衛生室,功能與現代房子沒有區別。 遺址出土的龍繞玉空心磚、瓦當、排水設施等,都體現了秦代城市建造水平的高超。
“秦經常遷都,軌跡是沿著關中平原,從西往東不斷遷移。其中最重要的一是雍城,作秦國都城近300年,另一個就是鹹陽城。”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西北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席會東對先秦都城形制的介紹引起熱烈關注。
先秦時期都城最大特點是:以高台宮觀建築為城市主體和核心。 各國建立宮殿,第一要義是尋找高地,如果沒有台塬,就要在平地上夯築起黃土台,在台子上建立宮殿和宗廟,然後在平坦地方安置市場、作坊、貴族居住區等功能域,體現了王權和神權至高無上。
“秦咸陽城屬於有機成長型而非自覺規劃型都市,最典型的特徵是沒有城牆。”席會東說,秦咸陽城形制應該得到西周豐鎬兩京影響,豐鎬兩城都沒發現城牆。 而李毓芳也表示,從70年代考古就一直沒找到秦咸陽城城牆。 “渭水貫都,以像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博士認為,在秦始皇的設計裡,城市空間很大,城牆是包不住的,不過秦國故都雍城考古發現了城牆。
隨著秦始皇都城重心往渭河南岸移動,信宮、興樂宮和阿房宮,成為展現其權威、歷史功績,以及他試圖通過宮殿溝通天地、重構天地秩序的載體。 後來,興樂宮被改建成長樂宮,成為漢長安城城市的起點,漢也通過繼承前朝文明不斷走向巔峰。
重大發現中國最早的衛星城起源五陵原
未解之謎漢高祖墓與呂后墓位置難確定
大風起兮雲飛揚!
作為秦王朝政統、法統的終結者,大漢王朝同時也是秦朝制度文化傳承者。
一把鋼尺,一輛自行車,上世紀70年代,李毓芳與後來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先生,開始了西漢帝陵考古調查。 “陵園、陵塚雜草比人高,我們一尺一尺丈量。”站在漢高祖長陵上,李毓芳慶幸自己當年阻止了村民在陵邊修水渠,否則可能看不到如今行之有效的保護。
據了解,長陵位於秦漢新城正陽街辦三義村附近,埋葬著劉邦與呂后。 劉邦,公元前202年打敗項羽於汜水即帝位,建立了漢王朝,後定都長安,先後平定了韓信、彭越等異姓諸侯王的叛亂,制定了《漢律》九章及各種禮儀典章制度,為西漢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195年,高祖病死於長樂宮。
比較有爭議的是,高祖陵與呂后陵的位置。 “帝王陵墓封土一般呈方型,覆鬥型。長陵有兩座封土,東邊一個,西邊一個,一般來說皇帝墓大,皇后墓比較小。但高祖和呂后墓幾乎是一樣大的。此外,以東西位置來判斷皇后皇帝墓的依據也不足,所以這兩座墓哪個是劉邦,哪個是呂后,還需要未來確定。”劉瑞說。
據席會東介紹,秦漢時期,都城和陵、苑關係密切。 為加強對全國豪強貴族控制,統治者通常將全國各地豪強貴族子弟以守陵名義遷徙帝陵邊,設置一個陵邑,相當於一個縣等級的行政建制,在咸陽原上建有五座陵邑,這一帶又稱五陵原,“五陵少年”就是陵邑中的豪強貴族子弟。五陵邑人口與漢長安城人口相加可達百萬,足與同期羅馬城相較。 陵邑作為長安城的衛星城市,與長安城形成功能完備相互補充的城市體系。 劉瑞認為,這種城市形態也成為中國最早的衛星城。
在“中國金字塔”最西端,是漢武大帝劉徹的茂陵。 《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步,惟茂陵高14丈,方140步。”在西漢的11座皇帝陵中,茂陵是最高大的一座,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厚葬的首推典型。
據記載,茂陵是在武帝即位第二年動工興建,歷時53年,耗資占到全國每年賦稅的三分之一。陵周圍建有廟、宇、堂、館、便殿等宮室,其豪華程度為當時之最。 也因此,漢武帝劉徹成為唯一一個與秦始皇在喪葬上不相上下的帝王。
這首先源於古人對待死後的態度,即事死如生,要將生前擁有帶到地下;同時基於漢王朝近七十年的努力,國力逐漸昌盛,逐步邁向我國帝國時代的第一個鼎盛期。 漢武帝在位54年,“鑿空西域、擊退匈奴、大漢聲威、遠播四方,”將漢帝國雄威傳播到全世界,完善和鞏固了西漢社會各種典章制度,包括喪葬禮儀制度。
在漢武帝隨葬品中,比較珍貴的是“金縷玉匣”,代表著他地下王國的奢華。 而在茂陵霍去病墓,馬踏匈奴、臥馬、人與熊等石刻群,歷經2100多年的風雨洗禮,依然雄偉壯觀,栩栩如生展現璀璨的漢代石刻藝術。
重大發現絲綢之路第一橋惊現古船
帝陵保護陵園保護易陵邑挖掘難
2000年前,帶著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戰略意圖的張騫一行過渭河出使西域,開啟“絲綢之路”。
2014年,渭河古橋遺址發掘。 在西安市北郊草灘附近的渭橋遺址“一號橋”考古現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用竹條編織的碼頭堤防設施,漢時渭河橋北端橋柱,及1艘古船。
“這在漢代時曾是全世界最大的橋,跨度至少880米,也是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後經過的第一座橋。”負責發掘的劉瑞說,絲綢之路向西走要過渭河橋,這裡是絲路的重要起點。 因此,絲綢之路探秘應該從漢武帝時期開始。
沒有漢武帝的雄韜偉略,就沒有張騫的絲路傳奇。 劉瑞認為,絲綢之路創始人是劉徹,沒有他的命令,張騫也不會去西域。 而茂陵和絲綢之路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西北出土的漢簡裡有記載當時里程的里程簡,它的第一句就是'長安距茂陵70裡',從該簡看,茂陵當之無愧是絲綢之路第一站。”劉瑞說,漢武帝打通了中亞、西亞通道,從此,東西方文化在絲綢之路上實現了交流融合。 長安大街小巷隨時可見西域使者,來自西域的香料珠寶、江南的茶葉絲綢琳瑯滿目。 長安城也一躍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大都會,在交融碰撞中與古羅馬同時閃耀在世界版圖。
如今,曾經輝煌鑄造者的安身之地,在國家戰略規劃中有了新的所屬,五陵原成為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的轄區。 那麼,在新城​​建設田園之城、文化之城中,如何保護帝陵?
“近現代五陵原開發始於解放前。1933年,民國政府欲將西安作為陪都,成立了西京籌備委員會,陸續在五陵原進行道路建設、大地測繪、古蹟調查。這可以說是西安城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轉折。”劉瑞說,帝陵本身保護不難,比較難的是陵邑的保護和挖掘。
以茂陵為例,70年代時只有兩間土房,一位紅軍戰士看陵。 現在建設了很多項目,陵區、墓區、石刻等保護得非常好,甚至引進了漢茂陵編鐘演奏展示古代音樂。 然而散落在咸陽原上的陵邑,卻大都淹沒在村落田野中。 記者張娜程靜
來源:西安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