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秀美的紫砂梅瓶賞析

 和訊網 

◆ 蔡一寧
因喜好紫砂收藏,所以每到一地,總愛到古玩市場轉轉,尋尋覓覓,雖然撿到大漏之事純屬巧合,但時常會有一些斬獲。 喜獲紫砂梅瓶就是八九年前在南方一古玩城逛了老半天后唯一的意外驚喜。
此瓶高14.5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4.4厘米,屬於小型文房器,其質地為段泥,泥質細膩溫潤,直口,沿外侈,束頸豐肩,弧壁深腹,平底下有圈足,造型質樸雅緻,圓渾豐滿,修長秀美,亭亭玉立,煞是好看。 瓶體上鐫刻著“南朝金粉,北地胭脂”八個隸體字,背面則刻畫了一枝綻放的菊花,彷彿是美少女佩戴的胸花,嬌豔欲滴。 鐫刻者為“利用”。 鐫刻者的書法精湛,刻工嫻熟,極富美感。
利用陶業公司是民國初期專營紫砂陶器的著名商號。 據悉,1912年前後,宜興開明人士周文伯(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的父親)提倡實業,與邵偉如合資創辦了利用陶業公司,聘任宜興上袁村的前清秀才邵詠常為經理,並在上海、天津等地開設分店,擴大經營業務。 該公司曾多次參加國際賽會和國際博覽會,為紫砂藝術贏得了不少榮譽。 1915年旗下的一批紫砂產品,包括程壽珍的《掇球壺》,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國際賽會上獲頭等獎。 該公司廣聘名工巧匠,如範大生、俞國良、程壽珍、裴石民、陳光明、朱可心、馮桂林、馮寶根等。 名號名師出名器。 故此瓶自然出手不凡,雖歷經近百年的風霜,器身依然挺拔、包漿十足、寶光內蘊。
“南朝金粉,北地胭脂”一詞源自南京莫愁湖畔的一副楹聯,其由周彥升為莫愁湖畔的曾公閣所題撰:“兒女不知愁,南朝金粉,北地胭脂,何事干卿,寂寞一池吹水皺;將相本無種,舊廟雞鳴,新祠虎踞,其人不死,淋漓大筆寫圖看。”上聯寫洛陽女莫愁之舊事,下聯則言湘鄉曾文正之故事。
據記載:曾公閣為曾國藩舊幕僚許振禕1886年紀念曾國藩所建。 該閣落成後,成為莫愁湖區內繼鬱金堂、勝棋樓之後的第三座重要建築,惜今已廢毀。
梅瓶作為一種兼具實用、裝飾、盛酒器具等多用途的器物,在唐代就已出現,宋時逐漸流行,時稱“經瓶”。 到了晚清,因其小口與梅枝之瘦小形態相似,僅能容納一枝梅花,文人改呼梅瓶。 小型梅瓶手工製作頗難,要分成三段捏制、鑲接而成。 紫砂梅瓶器型比較少見,而尺寸只有15厘米不到的微型瓶更是難得。 在我國藝術品創作歷史中,它常常更多的是被作為一種優美的器型而傳揚於世,成為文人雅士爭相追逐、珍藏的觀賞佳品。
來源:新民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