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元代王蒙《夏山隱居圖》鑑賞

和訊網

王蒙《夏山隱居圖》王蒙《夏山隱居圖》
時至初夏,古來畫家多有以“夏”為題的畫。 元代畫家王蒙,雖然傳世的畫不過20件左右,卻也有三幅畫以“夏”為題:《夏日山居圖》、《夏山高隱圖》和《夏山隱居圖》。
《夏山隱居圖》縱56.8厘米,橫34.2厘米,絹本,淺設色,現藏美國佛利爾美術館。 圖下方半是湖水半是岸,上方一峰聳峙,群山環繞,遠岫隱約。 山間林木濃郁,應是盛夏時節。 近處水岸有茅屋數間,又有亭榭延伸水面,有婦、婢休憩其中,而一條板橋連岸水渚,一士人釣魚而歸。 一派隱居山水的平淡然而優哉游哉的生活場景。 遠處山谷坡地上坐落不少茅屋,與天、地、山、水融洽一體。 圖上王蒙自題:“至正甲午暮春吳興王蒙為仲方縣尹作夏山隱居”,時王蒙47歲。
元代廣泛使用紙作畫本,紙利於皴、擦,線條毛糙松秀,蒼茫空靈,意蘊萬象,故元代繪畫有“幹筆皴擦”的筆墨特色。 王蒙的作品也大多用紙,而用絹作畫本的僅有三件,其他兩件是《溪山高逸圖》和《夏山高隱圖》。 絹是唐、宋時期繪畫廣泛使用的畫本,適宜於濕筆勾、皴、染,線條紮實堅挺,運筆軌跡可循,塑造的物象清晰飽滿。 以山水畫而言,無論是北宋李成、郭熙開創的筆勢堅韌爽利,墨法明潔精微的“鬼臉石”、“蟹爪樹”畫風,還是南宋李唐開創而其徒馬遠、夏圭更為發展的爽利簡括的“斧劈皴”畫風,都極其適合在絹本上作畫。 而王蒙身處亂世,為抒寫其歸隱山林的心境,還是選擇了五代的董源、巨然的畫風。 王蒙出生於浙江湖州北臨太湖的青卞(弁)山下,中年又在杭州東北餘杭臨平的黃鶴山中隱居20多年,南方的丘陵土复石隱,林泉茂密,適合用董源、巨然的“披麻皴”來表現。 而披麻皴的平淡、松秀、似乎更契合元代文人“寄興遊心”、“寫胸中之逸氣”的心結。 從《夏山隱居圖》看,當時王蒙對於董巨畫風的運用,濕筆的勾、皴,點、染已經相當的成熟,應該是王蒙中年的精品。 但王蒙似乎更鍾情於紙本,他在紙上發展了乾筆皴、擦的技能,尤其是發展了濃墨擦筆的運用,使畫面的墨色更豐富,更蒼莽雄秀。 他60歲時畫的《青卞隱居圖》可謂紙本水墨的登峰造極之作。
欣賞王蒙的《夏山隱居圖》,不能忘記一個人:張大千。 他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曾收藏了這幅畫。 1947年秋日,他在四川成都昭覺寺對臨了一幅,並在臨畫上題記:“(此圖)幽微淡遠,絕去平日蹊徑。青卞隱居、林泉清集二圖外,無逾於此者。”1959年,王蒙《夏山隱居圖》為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購藏。
張德寧
來源:新民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