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明式家具賞論:鳳紋有深意

新浪收藏

清早期 黃花梨羅漢床清早期黃花梨羅漢床清 紫檀雕鳳巾架清紫檀雕鳳巾架
文_ 張輝
在中國古代家具中,明式家具的雕飾圖案頗為豐富,但與其有著鮮明對比的是,其像徵意義及相關器物用途卻尚未被學界和行業關注理解。 例如,在男性為主體的傳統社會中,作為重要財富象徵的硬木家具,為何往往雕飾象徵女性的“鳳紋”呢?
中國傳統圖案本身就是賦予意義的圖像,是最大眾化、最普及的藝術形式,與當時社會各階層的觀念和審美緊密相連,長久穩定,程式及傳承化程度極高。 因此,它比一般藝術品更直觀地表達了象徵性思想。 明清時期的社會意識、文化觀念、民俗風情等人文背景是研究這些圖案的關鍵所在。 我們就從明式家具常見紋樣之一“鳳紋”入手,解讀其中蘊藏的文化意義。
有圖必有意
暢行中外藝術史的“圖像學”研究認為,所有的圖像都能分為三個層次:一、“自然”的圖像;二、圖像的象徵意義和理念;三、表現出作者有意或無意的思想。
“圖像學”意在將藝術作品當作其他事物的徵象來處理,研究圖像主要是破譯這一視覺符號的觀念象徵。 這多少與中國古語“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有相通之處,非常符合傳統思維特徵。 圖像學研究使視覺藝術由“藝術”轉型為“文化”,且有著一系列的學術架構,所謂“圖像學必須從研究習俗慣例開始,而不是從研究象徵符號開始的。”
當代史學界發現,僅憑文字中的王朝制度、各級法條、大儒言論,不能全面、真實地了解紛繁多樣的歷史和民間生活。 近些年來,宋明清各代生活史研究中,新觀念和新方法聚焦於基礎的、常態的歷史生活,課題觸角逐漸深入雜記、鄉規民約、方志文字中,這也為明清家具的文化探索提供了新的歷史學依據。 當代藝術史研究也認為,藝術史所處理的主題不應“自說自話”,應具有與歷史對話的空間。 可以預見,大量明式家具圖案的進一步細緻化探索,會為明清史學、藝術史研究帶來新鮮的圖像資料與空間延展。
“鳳紋觀”的確立之路
鳳鳥紋飾歷代延綿,見於仰韶、河姆渡彩陶、良渚玉琮、商周青銅禮器及玉器、戰國織錦及漆器等。 傳說中的“鳳”為百鳥之首,在群鳥中為群臣之君,其崇高地位來自遠古部落鳥圖騰崇拜,傳說紛紜。
唐朝武則天時期,鳳紋的女性性別意義比此前更加明確。 《宋史·輿服志三》中描述北宋皇妃首飾“冠飾以九翬、四鳳”,南宋皇后則用龍鳳花釵冠。 這一時期,鳳飾飛到了地位最高的女性頭上,並逐漸制度化。
明朝皇后的朝服上,配冠飾有九條翠龍、四隻金鳳。 皇后常服上,配“雙鳳翊龍冠”。 這些就是民間“皇后娘娘鳳冠霞飾”之說的“鳳冠”。 如按明初洪武規度,鳳冠只有后妃可以配戴。 晚明時期,王綱解紐、法度鬆馳,鳳冠在各階層中被僭用。
明嘉靖年間,首輔嚴嵩抄家清單《天水冰山錄》載,其子嚴世蕃府邸被查出“珍珠五鳳冠六頂,共九十三兩;珍珠三鳳冠七頂,共重五十三兩一錢。”這十三頂鳳冠均為實用物。 甘肅蘭州上西園明代彭澤夫人墓中也出土過一頂鳳冠。 彭澤歷任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其妻為“誥封一品”,按律不應戴鳳冠,但卻踰制而為,藏有鳳冠。
清朝皇后冠上的三層頂子各飾金鳳,朱緯一周飾綴七隻金鳳,常服上繡八隻彩鳳,皇妃們的常服上則飾有龍鳳呈祥、彩鳳雙飛、丹鳳朝陽等圖案。 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所存皇太后和皇后朝服像如清《孝莊皇太后朝服像》中可見,朝服以及寶座均飾鳳紋,不同於飾以龍紋的皇帝朝服與寶座,鳳紋作為女性專屬標識明確。
自先秦開始,男女舉行婚禮所使用車輿服飾就出現超越身份的現象,古人稱為“攝盛”,意為婚禮是人生大事,允許稍有違規越位之行為。 此後便成習俗,沿至明清。 明清時期,有品級的文官夫人可用霞帔。 平民女子嫁人時,根據“攝盛”制,也可用“鳳冠霞帔”,新郎可以穿九品官服,故稱為“新郎官”。 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昏禮攝視議》載:“《明史·輿服志》雲:'庶人婚,許假九品服。'亦攝盛也。”
明黃花梨木雕鳳紋頂箱大櫃(一對)明黃花梨木雕鳳紋頂箱大櫃(一對)
明末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卷《張廷秀逃生救父》中寫到“花燭之下,烏紗絳袍,鳳冠霞帔,好不風象。” 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八回載:“擇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樂彩輿,鳳冠霞帔,花燭拜堂,成了好事。”反映了民間社會普遍有之的鳳紋觀。 由此可見,經過漫長的積累,在製度和文化上,鳳紋作為女性的象徵符號,被完全確立。
嫁妝裡的鳳紋“密碼”
過去學界無人關注鳳紋課題,收藏家和流通領域對明式家具上鳳紋的含義,往往語焉不詳。 通過實例​​和對明清生活史的研究,我們認為,鳳紋圖案作為女性專指符號,在明式家具上大規模出現,絕不僅是純粹裝飾用,而是與特定的社會風俗、意識相關,有著自己的歷史主題,反映特殊寓意。 其中藏有一個密碼,那就是這些家具多為女子出嫁時的嫁妝。
“陪嫁”是女子在出嫁時從娘家帶到夫家去的財物,又被稱作嫁妝、嫁奩、妝奩。 明崇禎年《松江府志》記載當地習俗為:“婚前一日送奩於男家,今為迎妝,以奩飾幃帳、臥具、枕席,迎於通衢,鼓樂擁導,婦女乘輿雜遝,曰:'送嫁妝'。金珠璀璨,士大夫家亦然,以誇奩具之盛。此俗禮不知始於何日,沿不可廢,知禮者並宜議革者也。”
清初思想家陳確在《叢桂堂家約》中開列一份奩品清單,內容如下:“衣櫃一口、衣箱兩口、火箱一隻、梳桌一張、琴凳二條、杌頭二條、衣架一座、百架一座、梳匣一個、鏡箱、一隻銅鏡二面、面盆一個、檯燈一個、燭千一對腳爐一個布衣二襲、鋪陳一副、床帳一條、床幔一條、門簾一條、面桶一隻、腳桶一隻。”陳確認為,這是一個低標準的送奩約定,嫁女妝奩按照此單辦理,即體面,又減輕了女方家庭的經濟負擔,“則主人雖極貧,可免外貸。此一家血脈常通之道也。”而據清康熙五十八年刻本《汾陽縣志》載,山西地區“嫁女,富戶倍加衣飾、鋪陳、桌椅、櫥箱、雜用銅錫器皿,遞減至貧家,則隨身奩篋而已。”
清早期 黃花梨盆架清早期黃花梨盆架
滿族婚俗,男方家庭準備好屋子,屋內“一切陳設桌椅板凳直到炕席氈條”都由女方家庭置辦。因此,上至皇室豪門,下及平民貧戶,隨嫁家具是實行已久的慣例。 乾隆帝弘曆為皇子時,娶富察氏為福晉,居紫禁城西五所。 乾隆繼位後,西五所改名“重華宮”,重華宮中“陳設大櫃一對”,為富察氏陪送的妝奩。 乾隆帝曾說此大櫃:“​​其東首頂櫃,朕尊藏皇祖所賜物件。西首頂櫃之東,尊藏皇考所賜物件。其西尊藏聖母皇太后所賜物件。兩頂櫃下所貯,皆朕潛邸常用服物。”可見皇子的福晉嫁奩中有大型紫檀家具。
不妨瞭望一下清晚期,清代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大婚,全部檔案文件彙編成冊,名為《大婚典禮紅檔》,其中卷五包括皇后妝奩的籌辦記錄和妝奩清單。 現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其中光緒帝大婚時皇后的嫁妝分成兩次,各一百抬,抬送入宮:
第一次:
紫檀龍鳳五屏峰銅鏡台一件(隨大紅緞繡金雙喜字套一件)欄杆採盤十二抬;
紫檀雕花洋玻璃大插屏成對(分二抬)六十三、六十四抬;
紫檀足踏成對六十五抬;
紫檀雕龍盆架一件(隨大紅緞繡金雙喜花披一件金面盆一件)六十六抬;
紫檀雕花匣子二十件欄杆採盤分十抬;
紫檀雕花箱子二十隻欄杆採盤分二十抬;
紫檀雕花大櫃成對分四抬。
第二次:
紫檀雕福壽連三鏡支一件(隨大紅緞繡金雙喜字鏡簾一件)欄杆採盤十一抬;
金小元寶喜字燈成對欄杆採盤十二抬;
紫檀連三成對(分二抬)六十二、六十三抬;
紫檀雕花大案成對(分二抬)六十四、六十五抬;
紫檀雕花架幾床一張(隨大紅緞繡金雙喜帳子一架)六十六抬;
朱漆雕龍鳳匣子二十件欄杆採盤分十抬;
朱漆雕龍鳳箱子二十隻欄杆採盤分二十抬;
紫檀雕花大櫃成對分四抬。
這種數量和品級的嫁妝,女方無論何等人家也難以置辦,當然也無需其置辦,皇帝后妃的嫁妝,均由朝廷統一籌辦。 這裡,我們關注的是一國之君的婚禮對婚嫁禮俗的遵從,這是整個社會面貌的集中體現。 光緒帝大婚之時,國力衰疲,經濟窘迫,慈禧懿旨要求:“國家經費有常,目下整頓武備需款孔多,各省時有偏災,尤宜體念民艱,愛惜物力,朝廷躬行節儉,為天下先。”在懿旨精神下,光緒帝大婚嫁奩家具,卻基本是紫檀材質,應為廣東粵海關承辦購買製作。 古典家具界乾隆之後無紫檀的傳統說法,看來經不住史料的質問。
嫁妝家具上,鏤刻象徵女性的鳳紋、螭鳳紋圖案,這是區別夫家財產的視覺識別符號,它高調地昭示著一種女性權利。 這些有像徵意義的圖案符號表明,明末及清早期的女性並非完全沒有話語權,婚後女性尤其是有自己所屬財富的已婚女性在家庭中有一定地位。
來源:《藝術品鑑》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