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民國時山西平定紫砂很火(圖)

 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圓器婉轉流暢,方器挺拔勁朗圓器婉轉流暢,方器挺拔勁朗
平定砂器歷史久遠,早在乾隆時期,平定砂鍋就因被皇帝題詠“龍”字而名聞京師。 民國年間,平定紫砂曾在陶瓷界佔有一席之​​地,堪與宜興紫砂媲美。 此時期,平定縣官也都留意砂器,志在改良。 王子良仿製東瀛砂壺;朱子欽升任冀寧道尹後,將改良事宜委託給繼任者吉廷彥。
時任平定知事的吉廷彥肩負重任,倍感壓力。 在他看來,“平定各種沙壺雖亦形式改觀,然顏色翦陋,終不脫瓦缶舊容,參列時品,總覺形穢。”吉廷彥認為改良之所以成績不大,原因在於“風氣初開,人民於各項工業多不能貫注全力”,遂決定由官方發起,籌建平民工廠,並聘請宜興陶器工師來平定授藝。
1914年,朱子欽趁赴浙江采購桑籽之便,繞道宜興,延聘利用公司李寶貞、楊阿時、朱慶生、吳雲根赴晉,悉心指導新一輪陶器改良的試驗。 宜興工師到達平定後,“親赴四鄉,實地考查,採取矸礦,築爐燒煉”,但因火力太猛,結果不盡如人意。 於是開始二次改良試驗,另築新爐,重用煤燒,所燒物品“不但無多損傷,抑且顏色鮮明,不亞於南製陶具”。 然好事多磨,該次試驗仍有不足,“試制各種陶質茶壺,一經熱水灌注,色變灰黑”。 吉廷彥遂親自掛帥,與工師悉心專研,發現茶壺注水變色的原因。 “此種礦苗,含有別項雜質,周身蜂房,呼吸相通,既經火煉,毛孔仍在,所以注水有滲漏之虞,受熱黑灰之態,致病之源,實由於此。”之後,“又采回矸礦多種,分類試驗,所製物品,悉臻完美,絕無滲漏變色之虞,比較江南出品,頗不低遜”。 經過三次改良試驗,平定紫砂得到政府認可,吉廷彥也因改良紫砂有功獲“一等金質獎章”。
1915年,平定紫砂改良大獲成功,募股過半數,開工條件基本具備,當年7月1日正式開辦平民工廠。 嗣後,平民工廠屢有修建,在場院之南鑿井一眼,上建茅亭一座,取名“甘泉”,規模臻於完善。 平定紫砂經過改良後,色澤鮮亮,造型美觀,廣受歡迎,由此帶動了當地紫砂的興盛。
民國平定紫砂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前期,主要的生產者是平民工廠,平民工廠屬於官辦性質,所請技師全部來自宜興利用公司,因此產品不脫宜興紫砂的影子。 此時期產品以瓷壺花瓶等實用器為主,除少數精品外,大多造型單一,裝飾簡略。 但所聘工師當時正值壯年,技藝嫻熟,根底紮實,所製器物式樣中規中矩,刻繪不多卻情味雋永。 後期,平民工廠改良試驗的成功,使平定紫砂面貌煥然一新,加之政府對實業的獎掖,平定紳商紛紛集資建廠,平定紫砂漸趨繁榮,此時期產品的種類更加豐富,除繼續生產日用品外,還燒造陳設器,成為社會名流饋贈的佳品。 裝飾技法更加精巧,刻工日趨精湛。
民國平定紫砂形成了一些自有的特點。 從泥色上看,平定紫砂僅有紅白兩色,有別於宜興紫砂的色彩繽紛。 紅泥在平定工匠手中,被鍛煉得油潤發紫,寶光可鑑。 白泥為南省少見,更成為平定紫砂抗衡同列,取得優勝的法寶。 從造型上看,平定紫砂多延續傳統,少見當時流行的新奇樣式。 不過最簡單的造型,卻最能反映匠人的功力,圓器婉轉流暢,方器挺拔勁朗,極好地體現了匠人的造型能力。 從裝飾上看,平定紫砂崇尚“繪事後素”的審美觀,摶泥塑形,略施刀工,絕少堆貼巧染的作風,題材上喜用當時流行的金石書畫。
民國時的平定紫砂都體現出一貫的風格。
一是素。 平定陶器只有紅、白兩色,有別於宜興紫砂的多彩繽紛。 紅白映襯,相得益彰。 以白泥壺泡祁門紅茶,以紅泥甌啜西湖龍井,將泥土的本色發揮到淋漓盡致。 個中風味或許正是平定陶器獨步當時的秘密。
二是雅。 在改良的初期階段,平民工廠就延聘名師,將宜興紫砂的優良經驗,以及當時社會的審美情趣,賦予到平定陶器中來,從而奠定了平定陶器良好的審美基礎。 無論器物大小,都有適合的裝飾方法,所選裝飾題材,很能與器物的功用相契合。 小者如紅泥瓶,瓶身娟秀小巧,紅潤可愛,飾以幾隻風竹,更覺清雅。 大者如博古人物瓶,通體滿飾圖案,繁而不俗,詩畫相配,可堪雅玩。 受當時好古習氣的熏染,平定陶器喜歡用金石古文裝點器物,以增加對文人士紳的吸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