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宜興紫砂:手下造壺化韻致

 和訊網

紫砂壺紫砂壺
◆ 蘇劍秋
認識韓永明純屬偶然。 那年為出版一本有關壺藝的畫冊,他托朋友找到了上海“康樂齋”文化發展公司,送來一疊出版用的圖片,一看之下,我便為韓永明的壺藝所傾倒。 大致為工整挺括、傳統現代結合有佳,清氣儒雅,工藝精堪,應該是一位老法師級制壺藝人。
待初次相見已是畫冊付梓之時,那天晌午相會於宜興竹海深處的農家飯館。 1968年出生的韓永明英俊灑脫,談吐優雅,有點明星範兒。 從他侃侃而談的口吻中,看到了他從事紫砂壺藝以來的風雨歷程。 尤其是並非陶瓷世家的人,學藝之路似乎更加艱辛。
韓永明明白,大抵喜歡一項事業的人,太熟悉自己心底想的、要的究竟是什麼? “在我看來,紫砂壺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其實用性可催生藝術性,而藝術性又可與實用性完美地結合。紫砂藝術是一種'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形式。”宜興紫砂早起於宋朝、鼎盛於明清兩代,真正興盛於民國至近現代。 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當代,人們認識紫砂藝術的傳統意味及完整的收藏價值。 單憑這點對創作者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叫不斷修煉。
韓永明早年所製的“漢韻”壺被新加坡國立博物館永久收藏,應該是對他的努力的褒獎。 生活與創作歷來是分不開的。 精力充沛勤於思考,在追求作品典雅樸素、溫潤大度的同時,最不該忘記的是做人,他牢記前輩大師的教誨,心靜自然來。 制壺過程本身就是靜虛的歷練。
“雲水間”(見圖)是韓永明系列紫砂創作中一件經典作品。 作者是用心用情來製作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雲流水”,在壺肩細心地貼上了一圈裝飾,都是採用統一的傳統如意造型,求統一的高度、大小和位置,簡潔明了地將茶壺的美妙和雅趣表現得栩栩如生。 它的成功還包括泥料的選用和配製,我佩服他牢牢把握住藝術美和實用性的有機結合,避開中看不中用的缺撼。 這點有時還真難為他了,畢竟紫砂藝術面對的是用戶的要求為重。
宜興紫砂藝術,在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態勢下,每個藝術家要想的是紮實傳統功底。 因為沒有傳統何來創新,紫砂壺藝術本身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傳統藝術。 韓永明的基礎訓練是到位的,曾經大量臨摹前輩大師作品,玩品和鑑賞,對自己對藝術獲益匪淺。 為真正成為紫砂藝術一代新秀,也為展現變化無窮的韻致而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