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元代玉器:奔放粗獷與雅緻細膩並舉

新浪收藏

元 凌霄花玉佩元凌霄花玉佩元 “瀆山大玉海”元“瀆山大玉海”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蒙古族發跡於漠北,早期玉文化深受遼金等游牧民族傳統的影響,喜用瑪瑙、綠松石等色彩艷麗的材質,喜用玉皮​​俏色。 入主中原後,受漢地玉文化的熏陶,注重閃石玉的使用,但多見青玉和雜色玉,白玉甚少。
元代玉雕工藝,秉承遼金寫意奔放與宋代寫實細膩兩種不同的傳統,並融匯西域琢玉工藝,形成了自身特色。 如“多層鏤雕”技法,雖源自宋金傳統,但層次更加豐富多變,尤其在以蓮鷺紋帽頂(明清時期多改作“爐頂”)為代表的立體鏤雕作品中,花草翻轉穿插,內外層次有時多達三四重,且葉面深凹、枝梗滾圓,其玲瓏剔透的效果與寫意奔放的意境,非宋金可比,而比之明代多層鏤雕頂層的平面化處理又要生動靈氣許多。 又如“重刀”技法,常見使用於雁、鹿、螭等動物頭頸、翅羽、肢體相接處,或者花葉與枝梗相連處,一刀下去,深深切入,彷彿想把彼此連接的部分斷為兩截,但強烈的層次感和律動感,卻也由此產生。
元代玉器的器型與紋飾,同樣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璧、環、各式寫實的花鳥類佩飾、帶板、帶鉤、文具、瓶、爐、杯以及各種圓雕動物等器類造型,“春水”、“秋山”、龍、螭、龜、花鳥、仿古等紋飾題材,這些宋金時期玉器的主要元素,依然在元代流行,只是面貌有所變化,至于玲瓏剔透的帽頂、方形臥角的帶板、連珠紋的邊飾、螭龍脊線上的雙線“冰紋”等,則完全是元代玉器新出現的元素。
元代玉器的新氣象自然還包括“瀆山大玉海”這樣前所未見的鴻篇巨制。 “瀆山大玉海”係採用黑中夾青白的整塊雜色玉料琢成,器呈甕形,重約3500公斤,可貯酒30餘石,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巨型玉作。 該器於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琢成後,“敕置廣寒殿”,用於宴請群臣時貯酒供飲,元亡後逐漸流落至西華門外真武廟,道人用以儲菜。 乾隆十年,以千金購得,命玉工“刮苔滌垢”後,又對原器上的13種海獸及波濤紋樣進行細磨修琢。 乾隆此舉雖然破壞了大玉海的原有面目,但蒙古玉工高超精湛的琢玉技藝以及桀驁狂放的民族性格,仍然清晰可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