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古籍修復讓古籍重返青春

 和訊網

古籍修復古籍修復古籍修復工具古籍修復工具
朱吉紅
我生於普通的工薪家庭,父親是名醫生,母親是名圖書館管理員。 耳濡目染的環境熏陶,讓我從小就對書籍有種特別的偏愛。 參加工作後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閒暇時間,我喜歡讀書,更喜歡收藏古籍。
生活中,每當看到有人給書的封面刺字,撕毀書頁,將書挖洞,甚至將書大卸八塊,我心中往往暗自詛罵,以發洩自己心中的腹誹或悲憤。 如果有機會淘到心愛的古籍,一看到古籍書頁發脆霉爛,泛黃破碎,膠粘蟲噬,我總會油然而生敬畏之心,並儘己所能讓手中的古籍重返青春。
修復古籍,流程相當複雜,往往要經過建檔、拆書、修補、摺頁、齊欄、裝訂等二十多道工序,一招一式都極為考究,都需要長期磨礪,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因為我不是專業的古籍修復師,沒有系統地學過相關知識,只是憑藉日常摸索到的一些修補古籍的方法,這些年來也修補了不少古籍。
修復古籍往往需要粘貼書頁。 商店所賣的膠水含有化學成分,對書籍的修復是致命的,所以我所用的糨糊多是自己動手熬製。
熬製糨糊一般分兩步:第一步,把麵粉揉成麵團,加水將麵筋洗出;洗麵筋時,要在冷水中不停地用力揉搓。 第二步,將過濾後的麵粉水用文火熬。 在熬製中,要手持勺子不停地往一個方向攪動,直到熬熟,變透明為止。 而且,煮好的糨糊還需再加點水,變得稀淡些,到底如何調製到最理想的狀態,要視季節、天氣以及修補紙張的厚薄等來確定,全靠個人長期積累經驗。
修補破損的古籍,如果書頁上有裂口或者書脊開裂,露出了明顯的紙纖維,可在裂口塗抹少量糨糊,隨後,撫平裂口就算大功告成。
如果裂口有“缺肉”,就要將待補的書頁鋪開,用毛筆蘸點糨糊,從書頁攤開的中縫開始,小心翼翼地將破損的書頁點濕,隨後拿著事先準備好的紙片,指尖將紙的一小角兒往書洞上一壓,輕巧地將紙往斜上方一扯,整個過程做得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補洞上膠,是修書過程中最頻繁的一個動作,看似輕鬆,卻實在不易,全靠自己的一雙“火眼金睛”。 不同的破損,有不同的補法。 如何一眼選配顏色、質地相近的補紙,如何順著不同紋路、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做到最適合的粘貼,都有很多講究。
如果粘補的紙片影響到字跡,要盡可能讓紙條粘在沒字的空隙處,這樣就不會影響到正文的閱讀。 遇到書頁上有折角或缺角,就要像“打補丁”一樣,將塗抹過糨糊的紙條粘補在上面,通過增加紙張硬度,使其恢復原本面貌。
對於封面上的污跡,無論是灰塵、蠅屎還是一般的油污,大多可用清水浸泡的方法去除。 方法是將古籍放進有瀉水孔的水池或水盆內,塞住瀉水孔,倒入開水,浸泡半日後,古籍上的老塵即脫離紙面,溶於水中,隨後拔出塞子,放出髒水。 如果經過幾次這樣的浸泡,仍不能完全除去積塵,可在清水中加進少量漂白粉,效果會十分顯著。
如果是墨水痕跡,可在書頁下墊一張吸水紙,再用20%的雙氧水溶液浸濕污斑,然後在書頁上再放一張吸水紙,上邊壓以重物。 等到墨水被雙氧水溶解吸收,墨跡也就跟著消失了。
如果是普通的油跡,可以在油跡上放一張吸水紙,用熨斗輕輕熨燙,油垢即可被吸入紙內,書頁就會變得平整乾淨。
假如書頁上有霉斑,可在霉斑處塗上灰錳氧(即高錳酸鉀),霉斑就會變成紫色,再塗上草酸,霉斑即可除去。 對於紫斑,可用3%的高錳酸鉀溶液,以棉籤或者毛筆塗刷黴漬處,一二分鐘後,再塗上5%的草酸溶液,即可除掉紫斑。
有的古籍裝訂質量不佳,尤其是鐵釘書或膠粘書,開裂現像比較嚴重。 遇到這種情況,我就小心​​翼翼地撕下封皮,隨後給書鑽孔,再用細線裝訂。 最後,用糨糊粘補好封皮。 遇到用鐵訂裝訂出現有鐵鏽,可用草酸或檸檬酸液擦去鐵鏽,再用清水清洗,隨後用吸墨紙壓好書頁,晾乾即可。
平時,除了完成本職工作,我始終不離不棄,不斷跟時間賽跑,目前已熟練掌握了蜀派的“借屍還魂”、京派的“珠聯璧合”、津派的“千波刀”等十八般武藝,還自創了棉紙修補法、雙層修補法等新的修補方法,先後修復了200餘冊古籍,收藏了木刻線裝古籍《橐珍字匯》等幾十本較為珍貴的古籍。
業餘時間,我喜歡呆在自己的書房,埋頭修復古籍,一坐就是一整天。 因為害怕上洗手間耽擱時間,我還養成了長年很少喝水的習慣。 雖然身邊有朋友同事留戀於燈紅酒綠,執著於上網娛樂,我卻始終保持靜氣內含,不徐不疾,堅守著這份愛好。 雖然長年累月的靜坐,影響到自己的視力和脊椎,但我始終無怨無悔。
我的業餘生活,看起來枯燥單調,但看到一本本早已洗盡鉛華、蒙上時間塵埃的古籍,在自己手下得以復原,我總會一下子忘記了艱辛和勞累,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我總是想,一個人,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更有一份執著的愛好,就不怕寂寞,在淡然的堅守中,活出人生的快樂和價值。
來源:新民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