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南京渣土場發現明代贔屃文物部門回收(圖)

 金陵晚報

 下關土場發現的明代贔屃。下關土場發現的明代贔屃。
金陵晚報記者於峰
“我在下關一個渣土場裡發現一個石頭刻的大烏龜!”日前,讀者王先生致電金陵晚報。 他懷疑,這個“大烏龜”是古代的文物,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及時回收。 記者昨天了解到,南京市博物館已經將這件石頭大烏龜及時回收。
渣土場惊現“烏龜”
王先生是文物愛好者,只要有空都會去渣土場碰碰運氣,淘淘寶。 “渣土場裡從各個施工工地運來的渣土,裡面會夾雜著一些古代的瓷片、磚瓦,甚至還有人發現過墓誌、古碑。”日前,王先生再次到下關二板橋的一個渣土場“碰運氣”,剛走進去,他就被一個石頭刻的“大烏龜”驚呆了。
這只“大烏龜”長1米多,頭部已經缺失,背上有精美的花紋,四隻腳也雕刻出來,呈蜷伏狀。 背上還有一個方形槽子。 “這應該是馱碑的烏龜,槽子就是放石碑的!”
王先生認為,這“烏龜”是一個古代石刻文物,有文物價值,應由文物部門回收,“說不定還是皇家舊物呢!”
“烏龜”原來是龍的兒子
專家告訴記者,這種大烏龜,學名叫做龜趺或者贔屃(讀音為“必細”),的確是馱碑的。 中國古人相信,贔屃是龍所生的九個兒子之一,贔屃好文,還好負重,因此大型石碑的底座,往往被雕刻成“贔屃”形象。 百姓看到贔屃背著古碑,形像地稱為“烏龜馱石碑”。
古人還給贔屃創作了一個有趣的傳說:“贔屃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通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水患被治理了,大禹擔心贔屃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贔屃治水的功績,叫贔屃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由於贔屃的知名度高,“贔”、“屃”這兩個生僻的漢字也被很多人認識了,並能正確地讀出。
係明代文物已經回收
記者了解到,在南京丰富的歷代石刻文物中,“烏龜馱碑”較為常見。 它們出現在歷代名人的墓葬前、古代寺廟和官署衙門的門口。 據專家統計,南京地區的贔屃大概有三十座左右,其中有不少已經被列為級別不同的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了解到,目前南京最早的贔屃來自於棲霞和江寧兩個區的南朝陵墓石刻。 明清贔屃的數量更多,如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下關天妃宮碑、鼓樓康熙聖諭碑、朝天宮“奉敕重建朝天宮碑”都有“馱碑石龜”。
王先生將這個發現通報給了文物部門,南京市博物館的相關人士現場查看後,確認“大烏龜”是一件明代贔屃,雖然頭部缺失,但還是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日前,市博物館組織人手將這件贔屃徵集,運送到館內進行妥善收藏。 至於這件贔屃的身世,它是怎麼“流落”到渣土場,最初又是屬於寺廟還是古墓,尚需進一步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