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林風眠風景畫的用色之道

 新浪收藏

[誠軒15春·現當代藝術]紅樹•綠柳•烏漁舟:林風眠風景畫的用色之道[誠軒15春·現當代藝術]紅樹•綠柳•烏漁舟:林風眠風景畫的用色之道
[誠軒15春·現當代藝術]紅樹•綠柳•烏漁舟:林風眠風景畫的用色之道
風景是林風眠跳脫傳統山水畫、翻出新境的重大成就,他認為水墨依靠濃淡乾濕的變化可以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但對於光影的傳達卻比較蒼白,如果能引入豐富的色彩,將會為畫面帶來更大的可塑性和更多的可能性。 本場推出的三件林氏彩墨風景佳作,均為其流傳極少的早期作品,來源清晰,彌足珍貴。 充分展現出他調和中西、翻出新境的藝術成就。
Lot.857 林风眠 秋景 1960年代   纸本 彩墨 68.2×69.1cm。Lot.857林風眠秋景1960年代
紙本彩墨68.2×69.1cm。
展覽:“形色寫詩·山水記懷·林風眠百年紀念專集:風景”,1999年8月14日至9月7日,大未來畫廊,台北出版:《形色寫詩·山水記懷·林風眠百年紀念專集:風景》,大未來藝術有限公司,台北,1999年8月,第31頁
《秋景》是林風眠秋日風景系列中的精品。 畫面採用他這一階段作品中常用的構圖,中景為八棵參天巨樹,錯落掩映,樹葉濃烈的色彩斑斕無比,形成明快的節奏。 黝黑的樹幹蜿蜒直上,與遠處青黑色層疊的遠山相呼應,讓畫面整體色彩又沉靜了下來。 而近景明澈的倒影、白牆民居;遠景煙嵐浮動的山巒,都為畫面增添了耐人尋味的細節,也顯示出畫家表現光影的卓越技巧。
Lot.858 林风眠 绿柳 1960年代   纸本 彩墨 67.5×67.3cm。Lot.858林風眠綠柳1960年代
紙本彩墨67.5×67.3cm。
展覽:“世紀先驅:林風眠藝術展”,2007年4月4日至6月3日,香港藝術館出版:《世紀先驅:林風眠藝術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2007年3月,第118頁
《綠柳》描繪的是林風眠記憶裡的西湖風光。 柳樹新綠的色調令人心怡。 畫家用了近似水彩的表現手法,將隨風輕輕擺動的柳條當做一個整體來描繪,形成瞭如輕紗、薄霧、蟬翼般的效果,柳葉與樹幹、清淡的遠天白雲與近景斑駁的倒影、堤岸等,構成虛與實、輕與重的視覺對比,使畫面頗耐咀嚼。
Lot.859 林风眠 河畔   纸本 彩墨 67×67cm。Lot.859林風眠河畔
紙本彩墨67×67cm。
出版:《藝術家》,總第25期,藝術家雜誌社,台北,1977年6月,第85頁
秋鶩與漁船是林風眠在1950年代就開始反复表現的主題,一樣也來自於對杭州的回憶。 在林風眠看來,飛鳥、沙洲、漁船等是傳統水墨的重要意象,因此在創作中的交集會很多,展開對話的可能也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幅《河畔》中,林風眠雖然運用筆墨,卻刻意迴避傳統書法式的線條表現,不忌諱重複,而追求一種節奏感和裝飾感。 在他的作品中,墨也是色彩中的重要元素,與藍、褐等色共同傳達傍晚天光漸暗時的蕭索清冷。
這件作品曾為新加坡著名收藏家陳文華的藏品,刊登於1977年第6期的《藝術家》雜誌。 畫中上款“佳景先生”指的是陳佳景,他與陳文華在20世紀中後期並稱新加坡收藏界的“二陳”,聲譽卓著。
本幅作品收录于《艺术家》,总第25期本幅作品收錄於《藝術家》,總第25期
總體而言,林風眠的風景創作不是來自對景寫生,這一點從秋景系列、西湖系列、鶩鳥漁船系列已可看出,他比較重視在創作過程中融合中西,開創個人的圖示,並表達當時的心境。 在1950年代離開杭州之後,林風眠畫中的用色方式日趨完善,他獨到的彩墨畫風格也已經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