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文房自古多藏玉(圖)

新浪收藏

清代玉筆架:和田青玉雕琢而成,為三座山峰狀,視覺清新淡雅。清代玉筆架:和田青玉雕琢而成,為三座山峰狀,視覺清新淡雅。清代五子登科玉洗:白中泛青,為橢圓形,直口,淺直壁,平底。清代五子登科玉洗:白中泛青,為橢圓形,直口,淺直壁,平底。
自治區博物館近期舉辦的明清玉器展中,有一件造型獨特的清代傳世玉洗——白玉五子洗(見左上圖),四周雕有五位童子,執如意、魚、扇子、稻穗,五子神態各異,或抬或推,天真活潑。
五子登科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下來有不同的版本,最早的一個版本,出現在宋代。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題材出現在文房用具中,也說明了使用者勤於文字,學有所成的期盼。
自治區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筆洗是洗刷毛筆的器具。 筆洗有很多種質地,包括瓷、玉、瑪瑙、琺瑯、象牙和犀角等。 各種筆洗中歷代多以​​玉、青花瓷等製作。 玉筆洗是清代文房用具中較為豐富的玉器品種,傳世數量較多,樣式多見植物形狀,五子登科的題材較少。
最常見的是荷葉形玉筆洗,通常是一片捲曲的荷葉為器身,荷葉邊緣或凹或凸,高低錯落,此次展會也有此類藏品。
文房用具玉不可缺
文房中有了玉筆洗還不夠,還得有筆架。 筆架又稱筆擱,用來架筆。 有文獻記載,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已出現架筆,到了唐代,筆架已成為文房常設之物。 到了明代,筆架材質更加多樣,有珊瑚、瑪瑙、水晶,還有瓷、玉、木等。 其中雕工精湛的玉筆架在明代極為普遍,有青玉、白玉等,形狀以山峰形居多。
清代筆架材質更為豐富,有玉、紫砂、水晶、銅、木、琺瑯、象牙等,雕工更精緻。 上層貴族的玉筆架多用和田青玉、白玉雕琢而成。 如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和田青玉筆架(見右上圖),整體如同三座山峰。
此外,玉臂擱、玉印盒、玉筆覘(chan)、玉鎮紙等也都是古時文人手邊不可或缺的文房成員。
玉備受中原貴族青睞
為什麼當年的文人們喜歡和田玉文房用具? 自治區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文房用具興起於漢代,發展於唐宋時期,興盛於明清時期。 明代文人稱文房用具為“齋中清供”,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屠隆所著的《考盤餘事》、《文房器具箋》,詳盡記述了文房用具及其發展演變,所列品名多達數十種。 見過的文房用具多了,文人們也越來越講究,不但講究實用,而且還希望這些文房用具有文化內涵和人文情懷,能夠起到點綴書案,並有賞玩的作用。 於是,那些雕琢精湛、美輪美奐的和田玉器,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文人們的視線中。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玉器文化中,新疆和田玉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殷商時期甚至更早,和田玉就源源不斷地流入內地,到了漢代,隨著儒家文化在中國意識形態中主導地位的確立,和田玉備受中原貴族們的青睞。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統治者的倡導,中國玉文化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玉雕工藝之精湛,玉器種類之豐富,大大超過前代,特別是和田玉雕琢的玉器更為精美。
和田玉在文房用具中的一席之地,一方面反映了我國明清時期玉雕工藝的精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新疆與中原內地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繫。 新疆與內地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
(晨報記者曲媛媛通訊員阿迪力·阿布力孜圖/自治區博物館提供)
遠遊的人們,陶醉在美景中時,總會落墨幾筆,抒發胸懷。 千年之前,文人墨客們也喜歡旅行和抒情,比如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靈感相助偶得佳句,若要流芳千古,還要有一套精緻的文房用具。
文房用具,有木製,也有像牙制,但很多時候,文人們更喜歡新疆和田玉製作的。
不久前,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舉辦的《瑞玉呈祥——湖北省博物館典藏明清玉器展》,展出的130件(組)明清館藏玉器精品文物,大部分是用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 這次展覽的玉器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多樣、內容豐富,有莊重清雅的典章用玉、工藝精美的各色文玩清供、惟妙惟肖的鳥獸陳設以及豐富多彩的服飾佩玉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和田玉製作的文房用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