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重慶大足石刻800歲千手觀音金身重現(圖)

中新社發 郭晉嘉 攝(資料圖)中新社發郭晉嘉攝(資料圖)
中新社重慶5月6日電(記者韓璐)記者6日從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獲悉,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工程正式通過全國文物專家驗收。 至此,被國家文物局列為中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的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主體修復完工,800餘歲千手觀音金身重現。
中國石窟研究界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說。 大足石刻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開鑿於南宋,是中國最大的集雕刻、彩繪、貼金於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亦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被稱為“國寶中的國寶”。
千手觀音造像石龕高7.7米、寬12.5米,造像雕刻於15米至30米高的崖壁上,其830隻手臂如孔雀開屏般環繞於觀音主尊造像四周,金碧輝煌。 但建成800多年來,千手觀音造像受風化等多種“病害”侵蝕。 根據史料,千手觀音分別在1570年、1748年、1780年和1889年經歷4次修繕。
由於高溫高濕氣候環境和酸雨影響,近年來千手觀音造像出現滲水、細部風化、岩體斷裂、垮落破壞及金箔變色起殼剝落等病害。 2008年,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等科研機構組建專家工作隊,對千手觀音進行勘查,並於2011年4月起對千手觀音本體進行保護性修復。
“之​​所以被列為國家1號石質文物保護工程,主要是這尊造像表現出'千手千眼',在崖壁上開鑿的立體石刻世所罕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詹長發表示,從2008年千手觀音修復工程開始,項目組採用最先進的X光探傷、紅外線等技術對造像進行調查,用3年進行前期研究,“除了受整體氣候因素影響外,大足石刻地區總共有34種病害,一些部位病害疊加,造成千手觀音'病入膏肓'。”
“此次修復工程最困難的是,之前歷次修繕沒有留下詳細的文字記載,國內外又無相關修復案例可藉鑑。”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說,由於技術原因,前幾次修復都停留在造像表面進行妝金、貼金,並沒有深入到造像內部。
黎方銀表示,第五次搶救性保護動用了各方科技力量,“是最大、最全面、最科學的一次修復”。本次修復不僅深入到千手觀音造像內部,對造像內部的斷裂、風化等問題進行修復,“更重要的是把整個造像的信息完整保留下來,供以後千手觀音保護及其他石質文物修復作為參考”。
據了解,這龕被譽為“世界石刻藝術之瑰寶”的造像,將於今年6月13日中國文化遺產日正式與中外遊客見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