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兩方宋抄手硯(圖)

 新浪收藏

抄手硯抄手硯
安徽太和朱福民
宋代硯台形制多樣,而抄手硯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型之一。 它是從唐代的箕形硯演變而來的,或稱插手硯、手抄硯或大史硯。 其最顯著的特點是長方形,前窄後寬、底部挖空、前側落地兩側為牆足、三側均自上而下內斂,可用手抄底托起。 早期的抄手硯為倒梯形,上闊下窄,硯堂與墨池相連為斜坡式(稱淌池),硯側四周向內收斂,抄手的空間如硯堂的斜面坡式(外同內製),硯的外形和硯堂的形式都與箕形抄手硯相似,是箕形硯的發展。 箕形抄手硯硯堂深廣,實用性強,流行於宋代早期。 到了中期抄手硯為長方形,硯身偏高,硯形偏小,硯堂平坦而淺,墨池窄小而深。 看似長方,實際上並非標準的長方形,其硯面上寬下窄,硯身後高前低,這寬窄、高低之間的差距雖然不明顯,但仍為梯形,實屬箕形抄手硯的進一步發展。 箕形抄手硯與長方形抄手硯相比較,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深廣,後者平淺;前者與墨池相連,後者與墨池分離。 長方形抄手硯硯堂平淺與墨池窄小是宋時多數硯台共有的形式,是宋人對硯的實用與審美的要求。 從實用來說,墨池雖窄小,但比較深,能蓄一定量的墨汁;硯堂雖平淺,但可研墨又便於蘸墨掭筆。 以審美而論,平淺的硯堂開闊飽滿,窄小的墨池深邃精神,兩者以圓滑的曲線相連,統一於細而挺的硯邊之內。 整個造型由線與面構成,沒有任何雕刻,清新典雅。今展示兩方頗具特色的宋代抄手硯,以饗同好。
宋胭脂捺箕形抄手端硯(圖1), 長18.5厘米,前寬10.9厘米,後寬11.9厘米,高4.5厘米。 此硯係不可多得的老坑端石,集眾多石品於一身,如微塵青花、胭脂火捺、魚腦凍塊、天青等,石質細膩如童膚。 此硯青花,細如波面微塵,像輕紗,似水藻,隱隱瀉在紫紅色的石面之上;硯上火捺由深至淺,水靈靈若胭脂之紅暈,濃淡相間,賞心悅目。 硯形大,工藝精,走刀乾淨利落,通體厚薄一致。 其前側、左右兩側硯堂與墨池的厚度均在5毫米左右,正背如出一轍,線條平整和諧,流暢挺拔。 此硯的硯堂內墨銹成點成片,硯背水土凝結,難以沖刷,歲月滄桑可見一斑。
宋銀暈歙青抄手硯(圖2)​​,長10.6厘米,前寬6.9厘米,後寬7厘米,後高2.4厘米;該硯為宋抄手硯中常見的淌池式,從硯面至池底依次向內傾斜,坡度較大,作順水池,底部順勢斜空,以利抄手。 在青碧色的硯體上有片片銀暈。 質地細潤若玉,似為綠色龍尾石。 此硯做工大方,線條簡潔明快,造型流暢而挺拔。 硯形雖小,但氣度非凡,在硯的前後可見鐵鏽斑,古意盎然。
來源:收藏快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