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重慶圖書館發現遠征軍墓碑碑帖


 重慶日報
中國遠征軍重機關槍手照片。新華社發中國遠征軍重機關槍手照片。 新華社發收藏在重慶圖書館的這幅抗戰碑帖。收藏在重慶圖書館的這幅抗戰碑帖。
記者熊明攝本報記者夏婧實習生張瀝文
那些抗戰中喪身“死亡谷”的軍人,幾乎都湮沒在歷史的統計數據中,無名無姓。 珍貴的墓碑碑文,給後人留住了其中四人的名字。
70多年前的中國遠征軍,書寫了抗戰史上慘烈悲壯的一頁,尤其是在翻越中緬印交界處的野人山時,近五萬人喪身,使得這片原始叢林被稱為“死亡谷”。 然而,半個多世紀來,這些喪身“死亡谷”的戰士淹沒在歷史的統計數據中,沒有一份資料記錄他們的名字。
近日,重慶圖書館在整理資料時意外發現一幅立於1942年的墓碑碑帖,上面詳細記錄了國民政府陸軍第五軍機械處四位遠征​​軍軍官在野人山殉職一事。 市文史研究會副會長、市古籍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王志昆表示,此碑帖為我市發現的首個關於遠征軍的碑帖,在國內也極其罕見,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價值。
1月5日,本報記者幾經周折,終於在重慶圖書館看到這份珍貴的墓碑碑帖。
300餘字碑文信息量不小
戴上白色手套,工作人員在古籍室裡將碑帖小心翼翼地展開。 記者看到,這幅碑帖約60厘米寬、150厘米長,全文約300多字,因為年代久遠而略有破損。
碑文寫道:“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即1942年)二月,本軍軍長杜公光亭率軍遠征緬甸,本處少數同人幸獲追隨轉戰匝月(滿1個月)方期一舉殲滅倭寇,詎料向緬印邊區作戰略轉進步行原始森林地帶70餘日……”期間,“冀籍中校油料員孫復三,湘籍上尉材料員王鴻逵、中尉材料員易光翔、中尉書記王紫微等,不堪蠻炎瘴毒相繼殉職,中途暴骨異城……”因“招魂無所瞻念”,部隊“徵集四君生前遺物,就廣西全州湘山公園合葬衣冠塚一具,用示紀念。 ”碑文落款處寫有“陸軍第五軍機械處”,並附有處長楊運以及科長、技術員等人的姓名。
四人當年貢獻—
保證坦克、裝甲車運作
“1942年2月起,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碑文中所提的軍長“杜公光亭”即為第五軍軍長、著名抗日將領杜聿明。”王志昆說,第五軍是國民黨政府組建最早的一支現代化裝甲部隊,也是我國最早的機械化部隊,有“鐵馬雄師”的美譽。 而此碑正是第五軍機械處為其犧牲的一位油料員、兩位材料員以及一位書記所立。
在翻越野人山中,這幾位軍官曾為部隊做了哪些貢獻?
王志昆介紹,機械處是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坦克、裝甲車等的維修保障,其中,油料員負責裝甲車的油料供給等;材料員負責戰車的維護保養等。 王志昆說,當年,部隊中有文化的人很少,因為在工作中要做大量的文字記錄,還需要機械零部件等專業知識,他由此推測幾位逝者都是有文化的軍官。
莽莽叢林士兵飢病交困
軍長下令殺百匹戰馬當食物
“文中所指的原始森林即位於中緬印交界處的野人山。”王志昆介紹說。
“1942年5月,遠征軍決定撤離緬甸,當時少數部隊聽從了美國史迪威將軍的建議,從一條小路撤回了印度;而更多的官兵則在杜聿明的帶領下,被迫進入野人山,準備從那兒繞道回國。”王志昆說,瘴氣瀰漫的原始叢林,瘧疾、破傷風等疾病肆虐橫行,加上飢餓、寒冷與野獸侵襲,數万遠征軍戰士倒下喪命,碑文上的幾名軍官就是其中四位。 走出野人山的唯一一位女兵劉桂英曾回憶,進入野人山一個月後,部隊開始斷糧,杜聿明只得把馱物資的100多匹戰馬全部殺光,供戰士們吃上幾頓飽飯。
“有資料顯示,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時有十萬將士,越過野人山後回到中國的部隊卻不足四萬人,其中,近五萬人埋骨無人區。”王志昆說,第五軍王牌戰隊200師的師長戴安瀾就在與敵人的激戰中負傷死於野人山,後來,部隊將其安葬於廣西全州湘山公園,這裡也正在碑文中,四位軍官衣冠塚的所在之處。
“當年死於野人山的戰士幾乎都沒有留下名字,更沒有墓碑,我們對他們的信息幾乎一無所知。”王志昆說,此幅碑帖的意義正在於其珍貴的史料價值,“它不僅體現了戰友之間濃厚的感情,更對滇緬戰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