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藝術家建熨斗博物館:碉樓藏400餘把古代熨斗(圖)

 深圳商報

元代海龍饕餮紋熨斗(失蠟法鑄造)。元代海龍饕餮紋熨斗(失蠟法鑄造)。明代饕餮紋玄耳龍吞口熨斗。明代饕餮紋玄耳龍吞口熨斗。唐代玄紋寶相花折疊文房熨斗。唐代玄紋寶相花折疊文房熨斗。
深圳商報記者聶燦文/圖
碉樓裡藏著400餘把古代熨斗
深圳藝術家建“熨斗博物館”
深圳藝術家鄒衛有“三多”:“畫多”、“印章多”、“熨斗多”。 他的熨斗可不是現代人用的電熨斗,而是有著千百年曆史的古代青銅熨斗。 最近,鄒衛將深圳觀瀾鰲湖老村的一座客家古碉樓打造成了“古代熨斗博物館”。 400餘個從戰國、漢代、元代到民國期間各種款型熨斗擺放在四層樓的宅子裡,儼然一部“古代熨斗演變史”。
昨日,記者來到鄒衛的私人博物館,一睹古代熨斗的“芳容”。
討太太歡心,始藏古代熨斗
這一排排的熨斗,有的像一把長柄的平底煎鍋,有的像雕刻精緻的小湯鍋,模樣十分滄桑古舊。 這些熨斗的材質除了銅的,還有鐵質、琺瑯和描金的,而且還有專門熨領口、袖口的,真是五花八門,令人稱奇。
鄒衛目前就職於深圳大學藝術設計系,教授基礎繪畫課程。 1966年出生於南京的他,自幼痴迷古代紋飾,猶愛印章與圖騰。 12歲時,牆角“旁聽”的經歷感動恩師,破例納入門下,至此踏入藝術門檻。 之後,鄒衛遠赴俄羅斯國立大學藝術系攻讀繪畫專業,畢業後來到深圳。 鄒衛興趣廣泛,從美術到搖滾樂,再到收藏,凡是跟藝術相關的,沒他不喜歡的。 在收藏方面,他從不給自己設限,從筆墨紙硯到古錢幣,只要“上了年紀”的物件他都喜歡。
採訪當日,鄒衛剛剛收到從外地寄來的藏品,一個法國中世紀熨斗,看上去像把舀水的鐵瓢。他揣摩半天,說了句:“還是咱中國的東西好”,便起身帶記者逐樓參觀他10年來最心愛的“寶貝”。
建“古代熨斗博物館”是鄒衛由來已久的夙願,現在,這個心願終於達成。 為了體現藏品的主題及純粹,鄒衛把字畫、印章、錢幣等藏品都放置各處,把空間騰出來專門擺放他的“熨斗”。 怎麼會想到收藏熨斗? 鄒衛笑著告訴記者,這跟他有一個從事服裝設計的太太有關。 鄒衛的妻子學的是服裝設計,正是這個原因,對於收藏熨斗,倆人一拍即合。 “當初是為了贏得她的支持,才將收藏方向轉為古代熨斗,現在要謝謝她,讓我擁有這樣一片快樂天地。”鄒衛說。
得朋友饋贈,步入收藏佳境
熨斗最早的歷史可溯至商代,它是作為刑具而發明的,專門用於熨燙人的肌膚,這使人聯想到殘暴的商紂王炮烙忠臣的故事。 熨斗到漢代始用於熨燙衣服並流行於明清,又叫“火鬥”,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樵鬥”。 據考古學家考證,中國古代的熨斗比外國發明的熨斗早了16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並使用熨斗的國家。
鄒衛收藏的第一把熨斗是清晚期作品,說起來也是一段緣分。 大約在10年前,鄒衛去一名愛好收藏的朋友家做客,一眼看到藏友家中的熨斗。 當時,老友還不知道那是啥玩意,鄒衛一眼就認出那是一把熨斗並十分喜歡,朋友便大方贈予。 此後,鄒衛一發不可收拾地收藏起熨斗來。
這些年來,鄒衛收藏熨斗從40、80到400多個,他說,這個數字在華南算是數一數二的,而在浙江有個收藏家收藏了200多把。 鄒衛收藏的最早的漢朝熨斗是從拍賣會上“撿”來的。 有一年他去北京參加一個古錢幣拍賣會,拍賣方拍賣了一隻漢朝熨斗,當時幾乎沒人跟他競拍,最後他以4000元拿到了一把近2000歲的漢代熨斗。 “簡直是撿來的!”
這400多把熨斗絕大部分都是鄒衛通過各種拍賣會和網站購買來的,也有留學生從英國陸續給他寄來琺瑯彩熨斗。 這些帶蓋子的熨斗據說是上世紀30年代時期生產的,熨斗底部還有刻有“China”字樣。 讓鄒衛自豪的是,這批熨斗裡面有一隻18.5cm長的大號方盒型的熨斗,是內地唯一僅見的,它也是鄒衛藏品裡最年輕的。
最近得到的一個元代海龍饕餮紋熨斗是鄒衛的“新寵”,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說起它,鄒衛兩眼放光。 他說:“這個熨斗來自湖南,賣家始稱其戰國製品而以高價出售,後經過我的仔細研究,才發現是元代珍品。雖不及戰國時代久遠,但其精湛的紋飾,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這個熨斗採用的是失蠟法鑄造而成,珍貴程度不言而喻。”鄒衛繼續說:“失蠟法也稱'熔模法',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蠟鑄件”。 這種技術在無範線失蠟法出現之後逐漸消亡。 
藏寶於碉樓,建“熨斗博物館”
在古代,注重衣飾物儀表的中國人是怎樣使用熨斗的呢? 鄒衛介紹,熨斗這個名稱的來歷,一是取像征北鬥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鬥”。 “古稱熨斗為鈷鉧。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裡有兩篇《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地名里面還可以看到熨斗陂、熨斗鎮、熨斗台、西熨斗街,都是因為熨斗使用得早、用得廣泛所致。晉代的《杜預集》上寫道:'藥杵臼、澡盤、熨斗……皆民間之急用也。'”鄒衛說:“後來,因熨斗也有刻度,那些不准確的刻度表示為尺,可以丈量天下的意思,算是一種權杖,更有一馬平川,前途坦蕩之意,而被人們放置書桌,討吉祥彩頭。 ”
“古人熨衣前,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裡。”鄒衛說,早期的古熨斗為了防止手被燙傷,在熨斗後部接口處嵌接著木柄。 明代後的熨斗形狀就有了質的變化,澆鑄技術更高,造型特別美觀、大氣,有龍頭形、官帽狀、菱花沿口,美不勝收。 到了民國時期,式樣已經有現代電熨斗的雛形了,使用起來更科學、更實用、更環保。 材質選擇上明代以前大多采用水紅銅,清代和民國則多數使用黃銅。
鄒衛表示,古代熨斗多數分佈在我國的東部和西南部,不論哪個朝代,基本都以“戰國紋飾”為美。 兩者在工藝和材質上有著顯著的不同。 東部江浙一帶的古熨斗較笨重,而云南、廣西桂林一帶的分量輕,材質薄,在雕工造型上較為美觀,價格自然也比較昂貴,“在古代,熨斗一般只有富裕的家庭才買得起用得上。從漢朝到近代,幾乎所有熨斗都是銅質,造型設計變化也不多,都像是一個水瓢形狀。除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熨斗周身繪有琺瑯彩,且帶蓋以外,其餘從漢朝到清朝的熨斗造型都是黑乎乎無蓋的。這些熨斗的原理均是在盛器內放置燃燒的木炭,利用高溫且平滑的鬥底將置於其下的衣服熨平。”
鄒衛表示,通過收藏,他對熨斗從最先的好奇轉為深入解析,這期間,他了解了不少古代歷史知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建成'熨斗博物館'是我的第一步,接下來,我還想用兩三年時間,研究古代熨斗的發展史,寫一部古代熨斗專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