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古玉鑑定八大方法及辨偽四誤區


金代綬帶鳥花形玉佩金代綬帶鳥花形玉佩明代碧玉嵌寶帶鉤 定陵出土明代碧玉嵌寶帶鉤定陵出土清代采芝仙人圖玉山子 圓明園出土清代采芝仙人圖玉山子圓明園出土
宋代卧鹿形玉嵌饰 清代黑舍里墓出土宋代臥鹿形玉嵌飾清代黑舍里墓出土
西汉带承盘高足玉杯 南越王墓出土西漢帶承盤高足玉杯南越王墓出土
北京李彥君
李彥軍文物鑑定研究學者,吉林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專業畢業,具有長期田野考古與博​​物館工作經驗,在古銅器、陶瓷器的研究、鑑定方面頗具理論和實踐水平,尤對古玉器鑑定具獨到見解。 出版有《中國藝術品收藏鑑賞百科全書·玉器卷》《中國玉器投資與鑑賞》等專著10餘種,發表考古與文物研究文章90餘篇。 近年來常在央視“鑑寶”、河南衛視“華豫之門”等節目中擔任鑑定嘉賓。
世界三大玉器產地之一的中國是玉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自古以來中國人崇玉、尚玉、愛玉、藏玉的文化傳統經久不衰,玉文化成為社會主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玉器的珍稀及高貴品質,象徵著貴族權力、地位、品德。 唐朝以後,玉器進入民間,並深入社會各個階層。
進入清代,隨著古玉收藏的愛好者漸多,古玉作假風起。 至20世紀80年代,收藏古玉首先在台灣、香港等地升溫,並很快影響到大陸,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收藏大軍。 由於高古玉器的稀有性,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造假便應運而生,技術不斷提高,甚至達到幾可亂真的地步。 很多私人的藏玉著錄書籍,有的通篇找不到一塊真古玉器。 辨偽學說紛起,但總跟不上造假的水平。
近幾年,古玉市場低迷,國內很多博物館和收藏家不敢收藏高古玉,主要是鑑定水平有限,致使很多高古玉無人問津。 再加上辨偽方法陳舊、保守,總超越不了造假手段翻新的速度。 特別是近年來,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斷提高,並且突破了前人鑑定古玉的理論,給辨偽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
面對近年出現的高級仿品,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鑑定古玉的方法已不能適應,我們不能停留在原有的鑑定理論上,要從客觀實際出發,針對仿品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研究,深入市場,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科學、客觀、全面的分析鑑定,而不是依靠帶有主觀性的推理、考證、猜測去鑑定真偽。 有些專家帶有強烈的傳統舊有觀念,以先入為主、保守僵化的思想去考證真偽,這是不可取的。
筆者通過多年的收藏研究、市場經驗總結出以下八點鑑定方法,部分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 這八點方法的作用可以互相轉換,並作為依據對古玉器辨偽作綜合分析判斷。
新仿玉猪龙,市场上大量充斥,属于低端仿品新仿玉豬龍,市場上大量充斥,屬於低端仿品
战国龙凤纹玉璧 洛阳博物馆藏戰國龍鳳紋玉璧洛陽博物館藏
古玉鑑定八大方法
一、工藝痕跡鑑定
1.工具、方法:用10~50倍放大鏡,觀察拋光痕跡。
2.適用範圍: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古玉。
3.局限性:對腐蝕嚴重、脫皮、玉器鈣化嚴重成粉狀者不能鑑定。
談古玉工藝,具體是指古玉加工工藝:一是剖片,二是細加工,三是拋光。 其方法無外有兩大形式: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砣機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滾桶搖光拋光工藝。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棉、麻布輪砣等。 鑽孔特點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 而機械孔壁則較規整,會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而且不夠光滑,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 觀察穿孔特點,是鑑定新石器玉器的重要方法。 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玉器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不如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孔口、線條邊緣會出現硼碴。
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獸皮醮解玉砂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到粗細不勻、方向不一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的細凹線,並有層次感,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的、較為平行的細凹線。
還有,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勻淨,乾淨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過,若使用電動砣具,一般可發現垂直砣過的凹陷痕跡。 分析這種工藝的特點是鑑定古玉真偽的極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鑑定方面起主導作用。 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鑑定。
二、氧化鑑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強光手電。 觀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
2.適用範圍: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傳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這也是鑑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他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 氧化有兩種現象:一是鈣化成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氧化嚴重成粉狀。 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他物質。 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氧化後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腐蝕形成的小孔洞,氧化情況較重時,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層次感,深淺不一,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腐蝕成粉末。
要知道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可火燒假玉器卻不這樣。 用火燒手法的仿氧化古玉,通常表面為薄薄的一層粉狀,沒有深度、層次感,強光燈照射下玉質純淨、透明,氧化層非常薄。 自然氧化深度有輕有重,通常尖角、邊棱部位較重,氧化重的,燈光照射不透。 但也有用含有類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偽古玉,值得注意。 而且偽造雞骨白的白斑點在放大鏡下觀察呈凹陷形。 運用此種鑑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做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腐蝕鑑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強光手電。 觀察特徵。
2.適用範圍:受腐蝕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沒有腐蝕現象的古玉,傳世品。
多數玉器長時期埋在各種土壤中都會有腐蝕的現像出現,特別是酸性土壤對玉器破壞較重,玉質較軟的,氧化嚴重的玉器受腐蝕最重。 其特點通常是出現蝕孔、蝕斑現象,有的蝕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經化學變化而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
通常氧化較重則腐蝕越重,目前用酸類物質腐蝕偽造而成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腐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玉器,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 這裡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蝕嚴重的玉石料加工成偽古玉,這種偽古玉的特點是通常腐蝕嚴重,加工痕跡處無氧化現象。
四、凝結物鑑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觀察不同位置;牙籤,用以刮劃附著物。
2.適用範圍:未經清洗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長期在封閉環境保存的、清洗過重的偽古玉。
此法也稱包漿鑑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他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的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 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對實物多年觀察的經驗得出判斷。 出土品的包漿有一種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熔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半透明的,有的則是墓土。 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經過刷洗也仍然存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
現在流行一種把新玉用細鐵絲纏住,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使紅褐土銹固結在玉上以冒充古玉的作偽手段。 但實則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玉劍具是如此。 這樣的偽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會上出現,在玉器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跡,真是不可思議。
五、氣味鑑定
1.工具、方法:濕水。 可用水點濕玉器,嗅其氣味。
2.適用範圍:出土古玉。
3.局限性:傳世品,出土之後刷洗時間較長者。
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因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品特有的氣味。 玉器的氣味一般在新近出土時最為濃烈,要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的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 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鑑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味。 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穫。 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出土早晚,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六、沁色鑑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強光手電。 觀察解理、沁入深淺,照射玉器觀察顏色,沁入部位。
2.適用範圍:出土受沁玉器。
3.局限性:傳世古玉或無沁古玉。
沁色鑑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所產生的顏色變化,這是另一種物質分子滲入玉器局部或內部產生的顏色,實則是物理現象,是自然色變,我們通常叫“沁​​色”。 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放於黑漆器中則可能產生黑色沁,在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 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產生,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稱作“滿浸(沁)”,盤玩之後會變色,顏色鮮豔,大多沁色顏色會由灰白變紅。 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所以鑑定時當看到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 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 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在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 有人用高科技手段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激光偽造沁色,需知曉真沁大多數有由深到淺的過渡色。 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這兩種情況下亦可以無沁。
七、化學鑑定
1.工具、方法:食醋、丙酮。 把玉器局部燒煮,丙酮刷洗。
2.適用範圍: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3.局限性:無氧化現象古玉。
此種鑑定方法主要針對偽造氧化嚴重的雞骨白,以及泛白、白斑現象。 食醋是針對一般用石灰、火及其他方法燒製呈白化現象的偽古玉,方法是先把醋燒開,將偽古玉局部浸煮1~3分鐘,拿出之後用水清洗白色粉末,如果能清洗掉,水呈白漿狀,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質,則真假立斷。 因為這種方法對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針對在玉器表面塗刷的用膠及顏料一類物質調成的白漿,利用丙酮局部刷洗,即可洗掉白漿。如是真古玉的雞骨白,在短時間內就不會出現上述現象,是洗不出白漿的。 此種化學方法請慎用,也千萬不可長時間將玉器浸煮在酸性化學試劑裡,因為玉石在酸性溶液腐蝕下會受到破壞。
八、藝術水平鑑定
1.工具、方法:肉眼觀察,與真器對比研究。
2.適用範圍:一切具有藝術性的玉器。
3.局限性:器型極為簡單或嚴重腐蝕、殘件。
藝術性是最難仿製的因素。 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玉器都有鮮明特點,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 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 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鑑定古玉的先決條件。 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 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察。”技術水平不等於藝術水平,有時技術水平達到了,藝術水準卻達不到。 古代玉器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 比如漢代玉人、玉馬、玉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 可以說,越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越容易鑑定。 原因是仿製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
重要的是,美的藝術只有手法,沒有方法,因而人亡技絕。 今人仿製,往往有形無神。
做工粗糙的仿古玉器做工粗糙的仿古玉器
古玉辨偽四誤區
中國古玉出土的數量很多,而我們研究的水平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商代至漢代的玉器類型學還不完善,常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藝術風格、新的類型被發現。 下面再談談辨偽時易走入的誤區,提醒大家注意。
一、造型辨偽誤區
有些資料很強調從造型辨偽,其實玉器的造型對於現代科技及民間藝人來說,仿製不算太難。造型及某些藝術風格現在並不能作為辨別真偽的內容。 但也存在某些特別精湛的造型不易仿製,這就是所說仿品的“有形無神”了。 簡而言之,難仿的是藝術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質、玉材辨偽誤區
其實,玉的質地與真偽並沒有直接關係,“千種瑪瑙萬種玉”,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古玉材都十分繁雜,每個時代對玉材的加工使用都很複雜,《山海經》中記載關於玉的產地有200多處。只能說明的是,商周至秦漢,重要禮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絕對,也常伴有其他不明產地的玉類出土。 特別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羅斯、阿富汗白玉。 故玉材不可作為辨偽依據。
三、紋飾辨偽誤區
在鑑定中千萬不要一遇到同種紋飾、數量較多的玉器即認為是偽器,同一品種,甚至珍貴品種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 在有些人看來,古玉精品好像世間只有一件,只要看見第二件就說這是倣此製作。 不要忘記,商周秦漢數千座王侯貴族墓葬,經科學發掘的完整墓葬屈指可數。 由各種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還都散存於民間,它們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 我們知道,當前對古玉的高科技作偽都已利用電腦成像,玉器紋飾並不復雜,都比較容易仿出來,但也有未知的新的紋飾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驚小怪。 所以不能以“紋飾”作為辨偽依據。
四、風格辨偽誤區
很多人一眼望見特殊風格的精品就不再細看,就不屑一顧地妄斷為“偽品”。 其實,風格超越時代局限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合乎自然規律,不值得大驚小怪,不能以先入為主的思想去觀察玉器,現在對於很多朝代玉器類型學的建立目前還不成成熟。 “數千座壟斷玉器的王侯貴族墓,我們只發掘了屈指可數的幾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數量大概還不到古玉總數的千分之一。”這是不可爭辨的事實。 每次發掘中,我們都會看到新風格玉器出土,今後還會發現新的玉器風格。 當然,每個時代有其特定風格,但這點也早被作偽者掌握了。
其他還有諸如:以科學發掘為主,顏色辨偽等均不太適合玉器的辨偽方法,僅能作為參考。 另外,無論哪一種鑑定方法,多屬於階段性成果,沒有一成不變的自然法則。 而作偽的手法會變化無窮,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拘泥於傳統方法,不能停留在已掌握的技術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嚴峻的現實要求我們不斷地深入研究,不斷地深入市場,多實踐,多摸索,才能提高我們的鑑定水平,不唯經驗論。
還要說到的是,現在文物界也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有一個普遍認識:只要是研究某領域或專題文物的​​理論和文化方面的大專家,就一定也是鑑定家。 我們不懷疑文物理論研究有助於文物鑑定,也有一少部分學者既是理論大家又有實踐鑑定經驗。 但事實上,文物學研究和文物鑑定是兩個概念。 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內借助文獻進行研究,這不妨礙他著書立說。但他不一定是一個鑑定真偽的專家,鑑定真偽是實踐之學,是市場經驗、收藏經驗​​的積累,是那些夜以繼日對實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所長。 直白地說,現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們對玉文化或理論研究可能一竅不通。 再者,我們也不要迷信權威部門、權威人士、高齡人士,而是首先看權威部門的專題文物收藏量,看權威人士是否像收藏家那樣整天有資格接觸藏品,是被動研究還是興趣所至,是否經常去市場? 鑑定玉器與年齡也無直接關係,因為當前鑑定偽古玉的對象主要是近幾年的高科技造假,老辦法並不夠用了。 這就要求我們辯證地對待人和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