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喬夫人鼎:春秋時期的蒸燒鍋(圖)

新浪收藏

喬夫人鼎喬夫人鼎
喬夫人鼎、春秋編鐘、吳王光劍、春秋龍柄盉、春秋青銅雙耳缶……這些在合肥地區出土、發現的國家級文物,是研究合肥春秋時期歷史文化最重要的考古資料。 其中,貴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喬夫人鼎,作為合肥近郊發現最早的帶有銘文的青銅器更是不容小覷。 那麼,它又為考古學家研究合肥的歷史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鼎是權力像徵
關於鼎,有一個傳說不得不提。 相傳夏朝建立之後,九州穩定。 隨著九州每年所貢之金的增多,夏禹便用這筆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像徵九州,而後歷商至週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雖然這個傳說真假難辨,但“鼎”確實被賦予了“顯赫”、“尊貴”、“盛大”等意義,比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問鼎中原等。
如此尊貴的“鼎”到底是什麼呢? 原來,古代的鼎相當於現代人用的鍋,它是青銅器族群中最重要的器種之一,用來烹煮或盛貯魚肉類的食器。 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從陶器發展而來的青銅鼎最初就是一種炊具,後來由於用來烹飪祭祀用的食物而上升為禮器,成為國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權力像徵。
大眾所熟知的鼎,可能是歷史課本中出現過的“司母戊大方鼎”。 這個世界上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雖然喬夫人鼎和司母戊大方鼎同為國家一級文物,但比起司母戊大方鼎這個重達800多公斤的“大塊頭”,喬夫人鼎要袖珍得多,通高只有25.7厘米,口徑也只有19.8厘米。
鼎為喬夫人獨家鑄造
原合肥市文物管理處處長彭國維回憶說,喬夫人鼎是1970年在合肥市四里河烏龜崗出土的。 “當年這個烏龜崗比四周的田地高出許多,所以人們在把烏龜崗平成和周邊田地一般高時,發現了這個喬夫人鼎。”
西周以後,青銅器上的紋飾一改以前繁縟複雜的動物形風格,蛻變為簡潔的竊曲紋、雲雷紋等幾何形紋飾,並且這一風格一直保留至春秋。 安徽江淮地區的青銅器在春秋時期,最常用紋飾有竊曲紋、重環紋、凸弦紋,這件喬夫人鼎上就大量使用了這些紋飾。 “喬夫人鼎看上去大氣古樸,有一個蓋子。蓋正中是個鼻紐,蓋緣還有3個高於鼻紐的豎紐,揭開蓋子仰放可盛放食物。鼎的外圈飾有四組斜角雲紋,蓋緣裙邊飾重環紋,腹部飾竊曲紋,腹下飾凸弦紋一周,可以說是春秋青銅器中的上乘之作。”彭國維說道。
為什麼這個食器會被命名為“喬夫人鼎”呢? “因為鼎蓋內圈鑄有7字銘文'喬夫人鑄其饙(音同“分”)鼎'。所謂饙就是蒸的意思。'饙鼎'就是古代人蒸餾食材用的鍋。在春秋時期的封建社會,能為一位婦女特意鑄造如此精美的'鍋',在安徽地區實屬少有。可見當年合肥這位'喬夫人'在家族中地位很高。”彭國維解釋道,“在合肥地區出土的青銅器有銘文的也不多,所以這件喬夫人鼎就顯得比較珍貴。”
與古遺址關係有待考證
在這件喬夫人鼎發現的5年後,合肥市文物管理處對合肥地區的文物進行了一次細緻的普查,彭國維在其負責的區域內發現了大雁墩古文化遺址,就在合肥城西北約5公里淝河北岸的兩層台地上。
“遺址是一個高約5米的圓形土墩,面積有近6000平方米。我們在表土中發現大量陶器殘片、紅燒土塊以及螺螄殼、蚌殼。陶片質地有泥質灰陶、夾沙灰陶和夾沙紅陶。陶片紋飾有弦紋、繩紋、附加堆紋、迴紋。器形有鬲、樽、罐等。根據標本考證,大雁墩遺址為商周文化遺址,而下層文化仍有待進一步勘探。”彭國維對當年發現的古遺址記憶深刻。 1985年7月12日,大雁墩遺址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而喬夫人鼎正是在該遺址北部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被人發現的。 “我個人認為兩者是有關聯的,不僅相距不遠,時代也靠近。但考古學是講求證據的嚴謹科學,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證據可以佐證,否則這也只是我個人的推測,但這正是考古讓人著迷的地方,它推著一代代的考古專家為解開一個個歷史謎團而不斷前行。”彭國維笑著說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