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宋代家具研究:宋代圈椅

新浪收藏 

人物名片>>>
邵曉峰,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導,藝術學院美術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江蘇省政府“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學術領軍人才、江蘇省青聯常委、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古典家具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南京市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最為完美的椅子
圈椅是一種靠背、扶手形成一個圓弧形整體的椅子,它在唐代基本定型。 例如唐畫《揮扇仕女圖》中的圈椅,寬大厚重、渾圓豐滿,椅腿處以雕刻和彩繪作為裝飾,與唐代貴族婦女的豐腴體態頗為協調。 其源頭也可看作是源於上古時期的弧形三足憑幾,它主要用於席地而坐或者置於榻上使用。 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以及木製家具不易保存的因素,至今在國內尚未發現宋代圈椅的實物或模型。 宋代文獻中有“作栲栳,屈曲竹、木為圈形扶手”的記載,在當時,圈椅也被稱為圓椅,裝飾上承襲唐、五代風格,搭腦與扶手順勢緩行而下,有的扶手末端再向後反捲,造型已趨於完美。 隨著椅子坐高的增加,宋代圈椅已經具備後來經典明式圈椅的大體造型特徵,出現了天圓地方的形態,表現出了造型藝術的圓融美,以至於被後世稱為中國人設計的最為完美的椅子,尤為西方人所欣賞。 其提供的功能也是十分獨特的,人在坐靠它時,不僅肘部有所倚托,腋下臂膀也得到全然支承,感覺格外舒適。 圈椅的椅背也多做成了與人體脊椎相適應的S型曲線,並與座面形成一定的傾角,人坐於其上,後背與靠背有較大接觸面,韌帶和肌肉可得到休息。
图1圖1
宋代圈椅的具體形象可見於宋佚名《會昌九老圖》(圖1)、宋佚名《卻坐圖》(圖2)、宋佚名《折檻圖》、南宋嘉熙年間佛教刻本插圖、南宋馬麟《秉燭夜遊圖》(圖3)、南宋牟益《擣衣圖》、南宋佚名《觀徑序分羲變相圖》、南宋佚名《無準師範像》、南宋佚名《五山十剎圖》 (徑山方丈椅)(圖4)、南宋佚名《五山十剎圖》(徑山僧堂椅)、日本所傳頂像畫(宋式住持椅)、四川廣元南宋墓石刻畫像(肩輿式圈椅)等畫。 其中,宋佚名《會昌九老圖》中的圈椅造型是後來明式圈椅經典造型的重要依據,甚至也可視為西方傑出的現代家具設計大師丹麥漢斯·維格納(1914-2007)的設計靈感源泉。
图2 宋佚名《却坐图》中的圈椅、墩、足承圖2宋佚名《卻坐圖》中的圈椅、墩、足承
图3 南宋 马麟《秉烛夜游图》局部圖3南宋馬麟《秉燭夜遊圖》局部
而宋佚名《卻坐圖》、宋佚名《折檻圖》、南宋嘉熙年間佛教刻本插圖、南宋牟益《擣衣圖》、南宋佚名《無準師範像》(日本東福寺藏,繪於1238年)中的圈椅(圖5)較為厚大復雜,呈現出唐代遺風。
图4 南宋佚名《五山十刹图》中的径山方丈椅子与立体示意图圖4南宋佚名《五山十剎圖》中的徑山方丈椅子與立體示意圖
图5 南宋佚名《无准师范像》圖5南宋佚名《無準師範像》
南宋佚名《觀徑序分羲變相圖》(日本福中縣西福寺藏)、南宋佚名《無準師範像》(繪於1238年)、南宋佚名《五山十剎圖》(徑山方丈椅) 、日本所傳頂像畫(宋式住持椅)中的圈椅腿均為三彎腿。 其中,南宋佚名《五山十剎圖》(徑山方丈椅)、日本所傳頂像畫(宋式住持椅)中的圈椅三彎腿下有托泥,但南宋佚名《觀徑序分羲變相圖》中的圈椅則無托泥,但有束腰。
明式圈椅的基礎
宋代圈椅主要有兩種椅圈結構:一是在豎直木條的支撐下形成椅圈;二是在前後腿的向上延伸部分和靠背的支撐下形成椅圈。 第一種以宋佚名《折檻圖》、南宋牟益《擣衣圖》、《宋人寫梅花詩意圖卷》等畫中的圈椅為代表;第二種則以宋佚名《會昌九老圖》、南宋嘉熙年間佛教刻本插圖、四川廣元南宋墓石刻畫像(肩輿式圈椅)等畫中的圈椅為代表。
图6 宋佚名《宋人写梅花诗意图》中的圈椅圖6宋佚名《宋人寫梅花詩意圖》中的圈椅
以《宋人寫梅花詩意圖卷》中的圈椅(圖6)為例,這件坐具也較具特色。 此畫為水墨畫成,宋箋紙本,30cm×440cm,流傳有序。 它於北京翰海2000年春季拍賣會拍出880萬元。 全畫共分九段,每段書古人詠梅詩二句,共繪自南朝梁何遜至南宋曾幾九人,僮僕六人,野老一人,馬一騎,梅六株,筆法清潤,人物花樹各臻其妙。 畫中第三段書有杜甫詩:“巡簷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並繪杜甫捻鬚坐於曲柵足翹頭案後的圈椅上。 這件坐具在造型上與南宋牟益《擣衣圖》中的圈椅較為相似,但是與《擣衣圖》中的圈椅圓形座屜不同,它的座屜呈方形。 其椅圈由十幾木條圍繞座屜後半段做成柵欄狀,椅圈出頭扶手端內捲得較多,幾呈漩渦形。 其椅足奇特,呈較規則的雲頭狀,並且兩兩相對,椅子的下半部較為厚重,和其上半部並非是一種和諧的呼應,但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別樣的設計風格。
由上可見,僅圈椅一種樣式,宋人已做出不少創造,而以宋佚名《會昌九老圖》中的圈椅為代表的宋代圈椅則奠定了後來明式圈椅的發展基礎。
來源:《古典工藝家具》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