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郵票辨偽的幾種技巧

 中國新聞網

由於珍稀郵票在收藏領域價值不菲,所以總有一些人用心仿製。 尤其是那些極品郵票,和它們“形貌相似”的贗品屢屢在收藏市場上出現,使得郵票收藏者們眼花繚亂,只恨自己沒有孫大聖的火眼金睛。 而當下,造假技術更是先進,那些達到以假亂真程度的贗品郵票往往會給經驗不足的郵票收藏者帶來不小損失。
不過,儘管我們都是肉眼凡胎,卻也並非對假郵票毫無辦法。 關鍵還是要多看、多學、多比較、多思考,運用郵票本身俱有的版別、紙張、刷色、背膠、齒孔、暗記、票幅等固有性質進行鑑別判斷。
版別:版別是指各種不同的印刷方式,也即郵票採用的印版工藝。 我國建國初期採用的是雕刻版、膠版和凸版。 上世紀50年代引進凹版印刷技術後,主要採用影寫版和雕刻版來印郵票。 80年代末則開始用電子製版技術。 當然,其他的印刷方式也依然有少量存在。 贗品郵票一般用膠版工藝印刷,它不具備雕刻版印刷的質感——雕刻版印刷的郵票,摸上去表面有浮雕般的立體感。 而影寫版印刷出來的郵票則具有網紋細、畫面細膩柔和、層次分明、墨色厚實的特點。 膠版仿製的假郵票在放大鏡下觀察,不但不具有上述特點,還有露色、疊色等粗糙明顯的缺陷。
紙質:我國的郵票用紙是由郵政部門定點由專門廠家生產的。 此種紙張的物理特性和外觀要求和一般紙張大為不同。 它必須在各方面都嚴格符合郵票製作的特殊性。 假郵票的紙張就沒有如此考究了,在紙質上必然會存在一些瑕疵,在光澤、硬度、細膩程度等方面和郵票用紙具有明顯差別。
背膠:郵票的背膠也是進行郵票辨偽的一個有效依據。 上世紀50年代,我國的郵票以糊精膠來塗刷背膠。 糊精膠的特點是膠質光亮、厚實,但發黃。 上世紀60年代後,開始採用顏色發白、膠層較薄的成膠。 而假郵票背膠情況就複雜了:有乾脆不塗背膠的,有刷了一層半透明的白色無粘性塗料完事的,有索性塗上點普通膠水的,由於手法都比較拙劣,所有往往事與願違,“欲蓋彌彰”。
孔齒:郵票印刷廠的打孔設備具有嚴格的工藝標準,打出來的孔齒形狀規則,光潔圓滑,不易仿製。 我們在分辨郵票真偽時可將疑點郵票疊放在真郵票上對比一下。 當然,真郵票的孔齒也會有尺寸的誤差出現,但這種誤差是有規律可循的。
票幅:測量票幅的辨偽手法大多應用於那些沒有孔齒的郵票。 票幅的規格以毫米為單位,知道一套郵票的票幅就可計算出這套郵票四周該有多寬的邊沿。 經驗比較豐富的郵票收藏愛好者能依靠目測識別出被剪去齒孔的假郵票。 而新手則需要憑郵票目錄上的數據進行規範測量。
人們常說“真作假時假亦真”。 但收藏界講究的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我們只有平時多多翻閱那些郵票鑑定方面的書刊,多和志同道合者交流辨偽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在實踐中積累真知,不被手法多端、花樣百出的贗品蒙了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