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金陵竹刻風騷數百年:如今怎麼活

江南時報

金陵竹刻金陵竹刻
以刀代筆在竹子上作畫,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創意想法……與雲錦一樣,金陵竹刻是南京文化歷史寶庫中最燦爛的一章,享有“大璞不斫”,“寸竹寸金”之美譽,明代一度非常繁盛,甚至作為宮廷珍寶收藏。
然而時過境遷,南京城鮮見竹刻匠,誰又知道富貴山藏著一處免費開放的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它也是國內唯一以金陵竹刻為主題的藝術博物館。
江南時報記者黃勇實習生吳昉/文
江南時報記者秦怀珠/攝
這裡五臟俱全,展品匠心奇創
明代文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一段小文章,說金陵有一個叫濮仲謙的刻竹高手:“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這篇文章真實地反映了金陵竹刻藝術歷史的悠久,以及創始人濮仲謙的精湛技藝。
走進富貴山公交車站東面的一條小巷,透過富貴山小區的鐵門就能看到“金陵竹刻”的黑色金字牌匾,而博物館外立面都是用竹子包裹的,特別切題。 穿過紅色大門,沿著古樸的扶梯走上四樓,就是文藝氣息很濃的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的“會客廳”——金陵竹刻作品展示館。
嬌滴滴的荷花綻放在飽滿的荷葉與蓮蓬間,靈動的鳥兒輕輕停駐枝頭,湖水氾起小漣漪……這幅竹刻作品名為《荷塘清趣》,出自金陵竹刻大師許焱之手,採用傳統留青竹刻技法,將夏天湖邊的美景刻畫得精巧細緻。
記者看到,整個博物館的面積雖小,但是五臟俱全,四百多平米的空間被館長谷正宏隔成幾塊區域,分門別類展示他的這些寶貝。 市民不但在這裡可以觀賞到400多年前明代的竹刻藝術品,還能看到當代金陵派竹刻藝術。
準備七八年,如養玉越養價越高
據記載,從甲骨文以後,古人就開始利用竹子在生活中記錄與裝飾,而金陵竹刻則是源自明朝萬曆年間。 當時金陵的手工製造業在全國非常出名。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生活習俗的改變,民國以後,金陵竹刻藝術的瀕危情況越加嚴重。
和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民辦博物館必鬚麵對資金、運營、生存、發展這些慢慢顯現的問題,並不斷探索求解,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模式。
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館長谷正宏介紹,該博物館藏品總共有數百件,而光展示館的竹刻藏品就有一百多件,分外耀眼。 谷正宏向記者介紹,一件好的竹刻作品從取材開始就極其講究:首先需要選取上好品種,並且已經生長4年的竹子;砍下後,利用專門的藥水進行燒煮,再放在太陽下曬乾;接下來要放在專門的儲藏室,擺上3至4年才能完成竹刻的前期準備工作。 “從竹子的生長到準備開始竹刻,就得花上七八年工夫。”
除此之外,竹刻與玉一樣需要養,時間越久價值更高。 “它的顏色越深代表時間越長,當年代產生的醬紅色與竹子的自然色融合在一起,那種觀賞美感是極佳的。”谷正宏說。
融於生活才能愛上金陵竹刻
“館好開,但活得好才更重要。”谷正宏介紹,他也是“半路出家”。 2006年,機緣巧合,經商的他與竹刻邂逅,一見鍾情。 這一愛便一發不可收拾,他勵志投身到竹刻的收藏保護中去,長期義務推扶南京的竹刻文化藝術。 2009年,谷正宏決心申請建立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如今,他走的是“以商養文”的道路。 從2006年至今,他在竹刻收藏上花費共1千多萬元。
谷正宏興奮地說,目前,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已初具規模,竹扇、竹雕、竹工等藝術產品進入市場後,也換來了一定的資金。 接下來,博物館主要以“竹刻創新”的方式進行發展。
在他看來,要讓金陵竹刻這一民間瑰寶煥發生機,必須更好地探索如何將傳統文化與商業相結合。 “以前,我們主要是以收藏品、禮品、旅遊紀念品為主打產品,價格在幾十到上百元之間,銷售還不錯。但把玩的傳統,並不太適用於當代,谷正宏決定還是要轉型——更多地創作地方文化的時尚元素,同時打造貼近生活、又有競爭力的產品。
這些創意竹刻作品不乏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包括鍵盤、打火機、戒尺、眼鏡盒、牙籤盒以及筆架等。 除此之外,將來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還將開發具有南京獨特文化的元素綠色低碳環保的竹刻系列產品,用谷正宏的話講,就是要通過藝術創意,將金陵竹刻融於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