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盛譽一時的揚州竹刻藝術


揚州竹刻揚州竹刻
清乾隆年間,揚州成為會集和盛產竹刻名家的城市
盛譽一時的揚州竹刻藝術
揚州文化名人直接參與,擅竹上微刻
清康乾年間,揚州的竹刻藝術進入了收穫期。 中國竹子被文人們賦予了“虛而直”的品格,“梅蘭竹菊”並稱畫中“四君子”。 鄭板橋所畫竹子在當時備受世人推崇,而同時代的揚州也出現了一批竹刻藝術家,他們把“八怪”的畫作搬到了普通的竹節、竹根之上,經過一番雕琢之後,化腐朽為神奇,竹子成為令人喜愛的竹刻藝術品。 清乾隆年間,揚州成為會集和盛產竹刻名家的城市。
1揚州文化名人直接參與
對於竹刻,全國各地有很多種流派,明清時期竹刻在江南有兩大流派:一是“金陵派”,一是“嘉定派”,另有徽州竹刻、湖南寶慶竹刻,近代以來又有江南留青竹刻、四川江安竹刻等。 揚州竹刻的特色之一就是揚州名匠最擅長於竹上刻字,尤其是微刻。 揚州竹刻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清代至近代諸多揚州文化名人直接參與​​,使得竹刻成為一種揚州文化人喜愛的文人雅玩。 在揚州博物館收藏的竹刻藝術品中,相當大的部分是成扇中的扇骨雕刻藝術,所涉及的揚州竹刻作品往往與清代揚州和近現代揚州書畫史上的名人有關,其中主要有吳熙載、耿西池、金爵山、朱震伯、穆半圓、虞嘯軒、周無方、何其愚、黃漢侯等。 竹刻名家們或以字見長,或以畫突出,各顯其妙,盛譽一時。 這批竹刻藝術品無不精雕細刻,凸顯出清代揚州和近代揚州雕刻名流的斐然文采。
2
乾隆時代的竹刻名家,首推潘西鳳
在乾隆時代的竹刻名家,首推潘西鳳。 潘西鳳字桐岡,號老桐、天姥山樵。 新昌人,久居揚州。 精於刻竹,以淺刻見長。 潘氏曾為年羹堯幕僚。 潘西鳳竹刻作品的存世量很少,目前所知也只有寥寥幾件,有“竹刻菊花臂擱”、“道人圖臂擱”以及“秋聲賦筆筒”、“潘西鳳刻蔡嘉繪人物紫檀筆筒”等竹刻作品傳世。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有“潘西鳳鉛筆筒”。
潘西鳳與鄭板橋友情甚篤,鄭板橋稱他的技藝為濮仲謙之後金陵派竹刻第一人。 潘西鳳與鄭板橋兩人合作過一柄湘妃竹扇骨,扇骨長一尺二寸,上面有板橋題五言絕句一首,竹骨上每面四五點斑點,作巧色梅花,刻得斜枝重疊,下角刻“老桐刻竹,板橋畫梅”。
3
金石巨匠吳讓之的竹、牙刻亦堪稱一絕
到了清嘉慶後,金石巨匠吳讓之的參與使得揚州竹刻擁有了更加濃郁的文人氣息。 吳讓之的竹、牙刻堪稱一絕,為稀世之珍。 吳讓之的牙刻從金石藝術演化而來,他用自創的四角錐刀在像牙上刻字,用圓口刀和“鯽魚背”刀刻畫,莫不得心應手,運轉自如。 其主要師承者耿西池、金爵山、趙竹賓和穆半園亦如此。 其後揚州代有傳人。
4
晚清民國,揚州竹刻代有傳人
揚州竹刻傳統深厚,直至晚清民國年間,在揚州城市衰微的命運下,仍然有諸多竹刻名家乃至竹刻大師出現。 其中有名者,如被譽為“揚州十小”之首的王素。 王素(1794-1877),字小梅,晚號遜之,甘泉(今江蘇揚州)人。 王素幼師鮑芥田,遠師華喦,人物、花鳥、走獸、蟲魚,無不入妙。 他的竹刻作品亦精,有多件傳世。 他的“竹刻壽天百祿臂擱”,臂擱正面以淺刻法製圖,蒼松翠柏之下,兩隻梅花鹿一行一臥,形成一幅有吉祥寓意的長壽百祿圖。 旁落“小梅王素”和“王生”二字方章。 此作雕工細膩,技法嫻熟,秀氣文雅。 晚清時,刻字愈見精細,出現了泰州人王直,能在方寸以內的象牙上刻字達兩千。
王素之後,近代揚州雕刻家又有周無方、黃漢侯等聞名於世。 周無方(1873-1963),字詠台,一生從醫,但興趣廣泛,尤愛刻竹,最善皮雕技法。 曾著有《刻竹瑣談》、《刻竹經驗談》二書。 周無方的山水、花鳥、魚虫等竹刻扇骨作品以分刀、留刀、毛刀以及“刺刀輕刮”等不同刀法刻繪,畫面被表現得“欲現則現,欲隱則隱,隱現隨趣自在”,富有藝術感染力。 揚州人黃漢侯(1902-1976),字良偉,生於鹽業之家,其父黃敬之,亦好書畫金石。 黃漢侯受父影響,愛好書畫,尤喜牙刻,17歲拜耿耀庭為師學刻。 黃漢侯專攻晉唐以來各家法書,得其神髓,開創了揚州牙刻縮臨技術。 他能在方寸牙板上刻4000餘字,放大觀之,韻味不輸真跡。 黃漢侯的微刻作品被郭沫若譽為“銀鉤鐵畫,玉​​振金聲”。 另一位揚州清末民初畫家陳康侯亦善刻竹。 陳康侯(1866-1937),字錫蕃,一作夕帆。 號風來堂主人,以字行。 晚清揚州著名書畫家,擅畫人物、山水、花卉,尤工草蟲,海派名畫家之一。 今揚州博物館藏有其竹刻扇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