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收藏漢畫像石:收藏一部圖像的兩漢史(圖)


 駿馬,朱雀(殘) 拓片駿馬,朱雀(殘)拓片 持戈佩劍小吏、駿馬拓片持戈佩劍小吏、駿馬拓片遊俠拓片遊俠拓片
神人驾龙博弈纹砖。神人駕龍博弈紋磚。
刘美妤家中所藏的朱拓青龙星象图。劉美妤家中所藏的朱拓青龍星像圖。
專題采寫、攝影信息時報記者馮鈺
談到歷史滄桑、文化厚重,人們常常用到“秦磚漢瓦”這樣的詞。 在漢代,經濟的複蘇帶來了文化藝術空前繁榮,輝煌的兩漢歷史被典籍記載的同時,更有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磚)相繼被發現與發掘,它們形制多樣、圖案精彩、主題豐富,以圖像藝術的形式直觀地再現了漢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漢畫像石被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讚譽為“繡像的漢代史”。
20世紀初葉開始,對漢畫像石(磚)的研究從金石學的範疇逐漸納入到考古學研究領域,與此同時,針對漢畫像石(磚)的鑑賞與收藏也漸成風雅時尚。 伴隨著正在鄭州美術館展出的文化部2014年全國美術館精品展出季項目《中原·漢風——鄭州美術館館藏漢代畫像磚精品展》的進行,信息時報鑑藏版為您解讀關於漢畫像石(磚)鑑賞與收藏的點點滴滴。
【鑑賞】
記錄兩漢社會方方面面
漢畫像石(磚),是一種表面有雕刻、模印或彩繪圖像的建築用磚石,起於西漢,鼎盛於東漢,餘波及於魏晉,通常被使用在墓葬或者墓葬的地面附屬建築如祠堂、闕、碑之中。 因為漢代盛行的“靈魂不滅、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念和“以孝治天下、以孝選賢能”政策,因此不僅諸多王公貴族把墳墓修得像生前宅邸一樣豪華氣派,就連不太富足的中下層地主也流行傾家蕩產厚葬逝者,以博得孝名,躋身仕途。 於是,在漢墓中,經常可以看到大量的隨葬玉器、陶器與精美的畫像石或畫像磚。
從全國而言,陝西、河南、巴蜀、山東、河北、湖北、安徽、江蘇、遼寧等地都有漢畫像石(磚)出土,而又主要集中在山東、蘇北、河南、陝西等四個中心區域。 據工作人員介紹,鄭州美術館長期致力於蒐集與研究漢代畫像磚,本年度策劃的“中原·漢風——鄭州美術館館藏漢代畫像磚精品展”所展畫像磚及拓片原磚均出土於河南鄭州、洛陽、許昌、南陽等地,是河南漢畫藝術的傑出代表。
在這次展覽中,根據畫面題材不同,共分為圖騰與神話世界、尚武精神與狩獵、市井百態、城闕與馬的藝術等四個部分,其實,漢代畫像石(磚)所涉及到的內容遠遠不止這些,舉凡百業實錄、闕樓橋樑、車騎儀仗、舞樂百戲、祥瑞異獸、神話典故、奇花異草、宴飲庖廚……幾乎無所不包,對於研究漢代社會構成與風俗民情、建築、家具、器物、服飾、法式等,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是考察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和藝術發展的珍貴史料。 在我國建館最早、藏品最多的漢畫像石刻藝術博物館“南陽漢畫館”中,收藏著約2600件漢畫像石(磚),題材廣泛,是研究者與愛好者不可錯過的藝術盛宴。
簡潔洗練而氣魄雄強
漢畫像石(磚)藝術具有的深沉雄大的氣魄,正是那個充滿自信的時代的產物,雖然不著重於人物面部細節的刻畫,但是簡潔洗練的造型,讓圖像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在不同地區發現的畫像石(磚),在體裁與造型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處,這也充分顯示了漢王朝是一個封建大一統的國家。 但由於地區與習俗的不同,內容、藝術形式和雕刻技法等方面仍是各有特出之處,通常來說,山東和蘇北畫像石以質樸厚重見長,古風盎然;河南畫像石以雄壯有力取勝,豪放潑辣;四川畫像石清新活潑,精巧俊爽;陝北晉西畫像石純樸自然,簡練樸素。
剛剛從淮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畢業的史宇菲近年來專注於漢畫像石(磚)中的圖案學研究,她告訴我,漢畫像石(磚)的圖像中採取的藝術手法極其多樣而鮮明——以常青樹象徵靈魂不死,以乳丁紋象徵子孫興旺,以羽人像徵昇仙,以四神像徵星象……這採用的是像徵手法。 把舞蹈人物概括成一個人形的模糊動態,把人物的四肢概括成一條線,運用的是概括性法則。 許多幾何紋,如米字紋、菱形紋、回字紋、盤長紋、三角紋等都屬於抽象造型的範疇。 還有很多類似西方立體主義特徵的形象,如正側面的人臉卻有兩隻眼睛。 有些在作為墓門的磚上塑造舖首,既裝飾了墓門,又標明了墓門,有的舖首下甚至設置有真正的金屬環,這屬於實用性造型。
事實上,漢畫像磚往往是運用綜合造型手法,就是把上面的造型手法混合使用,歸屬比較模糊。 如盤長紋既屬於抽象造型,又屬於象徵造型,即象徵子孫或好運綿綿不絕、亙古不變的吉祥含意。 正是如此,才顯得漢畫像磚藝術的審美層次豐富、鑑賞價值高,不僅研究者能從中讀出深刻的寓意,就是普通美術愛好者將它作為連環畫來解讀,也很容易就能有所收穫。
從“官窯”到“民窯”的豐富藝術空間
一些學者認為,畫像石出現的年代較早,直到東漢社會經濟下滑時,才出於造價成本考慮而大量使用畫像磚來修建墓室,但據《漢畫像磚造型藝術》作者、中國漢畫學會會員,浙江省美術家學會會員李國新研究,雖然人們對畫像磚的關注和研究比畫像石要晚得多,但畫像磚出現的時代卻比畫像石要更早一些,並且向後延續的時間也更長。
李國新指出:“畫像磚開始出現於戰國時期,最早時期的畫像磚多用於宮殿的台階踏步,自秦代開始用於修建墓室,兩漢出現的數量最多,東漢為最高峰,​​波及的地域最廣闊,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出現了藝術上的新高。直到元代,畫像磚才從墓葬中淡出,但作為磚畫和磚雕,從遠古陶器出現的肇始直到現代,在中國建築中一直延續不斷。早在戰國時期,陝西鳳翔和河南鄭州已經出現用空心畫像磚來裝飾墓室的案例。”
在李國新看來,漢畫像磚在某些方面和中國的陶瓷藝術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在陶瓷藝術中既有做工考究的官窯產品,也有產出龐大的民窯產品,所展示的藝術空間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回顧景陵出土的'四神'漢畫像磚,其設計高超嚴謹,做工精細,構圖端莊而空靈,造型雄壯而精巧,品相佳,磚質細,藝術手法多樣,如此精美的磚群肯定不是隨便一個作坊可以製作出來的,必定是有一個技藝高超的團體,從設計、制模、脫坯、燒製到最後成磚,有一個嚴謹可行的程序鏈,才能讓它從宏觀到微觀都這樣精美完善。”
“因此我們說漢畫像磚藝術肇始之時級別是較高的。”李國新將初期的漢畫像磚藝術比喻成皇家公主,高貴大氣,她認為,正是畫像磚這種模印翻坯燒造的特徵,使它們既可以組合成規模龐大的群像,表現史詩般的恢弘,又可以反復重現相同的物象單元,強化視覺主題,具有與畫像石相比更加豐富多元的藝術表現力。 “看東漢皇親貴族密集的河南南陽新野漢畫像磚,大題材大場面,胡漢戰爭,泗水撈鼎,這種體現衛國戰爭、歌頌君主福德的題材肯定也不是老百姓能設想與駕馭的。”
【收藏】
經20世紀文化名人品題的拓片身價倍增
因其豐富的內容、廣泛的題材、簡練古樸而極具裝飾效果的美學風格,20世紀2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目光投向了漢畫像石(磚),許多名士大儒收羅品題,目為雅事。
魯迅對漢畫像就非常鍾愛,據南陽漢畫館研究記載,早在20世紀初,魯迅就開始收集山東等地的漢畫拓片。 1935年,魯迅得知南陽也有漢畫像石後,在當年11月5日到12月29日的50多天時間內,連續發出七封致好友王冶秋(建國後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台靜農關於收集南陽漢畫拓片的書信。 當年11月,王冶秋委託當時在南陽女子中學教美術的楊廷賓幫助魯迅先生拓制南陽漢畫拓片。 從1935年11月到1936年8月,在楊廷賓、王正朔、王正今等人的幫助下,魯迅先後收集到241張南陽漢代畫像石拓片。
魯迅收集漢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新文化運動服務。 就美術而論,魯迅指出:“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唐人線畫,流動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闢一境界也。”這批漢畫拓片現藏於北京魯迅博物館,後被精選編輯成《魯迅藏漢畫像》,由上海美術出​​版社於1986年出版。
據了解,20世紀上半頁比較有影響的漢畫像石(磚)研究著作,有王昶《金石萃編》,翁方綱《兩漢金石記》,馮雲鵬、馮雲鶴兄弟《石索》,端方《陶齋吉金錄》,關百益、張中孚《南陽漢畫集》、孫文青《南陽漢畫像匯存》等。 被這些名家收藏並且題錄過的漢畫像石,近年來在藝術品市場中表現明顯高於未經圖錄的畫像石。 2012年春拍中,一組由廣東順德人蔡守蔡哲夫鑑藏並贈送書畫人劉少旅的漢畫像石拓片,在上海朵雲軒古籍善本專場以23000元拍出;而2013年春拍中,北京東方大觀的民國風專場裡,一件范曾題跋的漢畫像石拓片,以161000元人民幣成交。 但與此同時,品相類似的拓片,目前市場上通常價位在數百元。
進入門檻相對較低
不久前,任教於廣州某高校的藝術批評家李琰告訴我,他每隔不久就要專門驅車回到故鄉河南,為的是能更方便地從民間收集漢畫像石(磚)和陶器。 “上次到一位著名的廣東古琴演奏家喝茶,看到他是用一整塊漢畫像石做琴台,古意高邁,所以我也想找幾塊來試試。”李琰指著剛剛帶回來的一塊漢畫像石,有些得意,“你看這圖像,這品相!怎麼樣?就這麼嵌在牆壁中間也很好看。”
在不同的建築中另作他用,這其實是許多漢畫像石出土之後的命運。 據南陽畫像館研究,現存的宛南書院舊址,係由明代古剎大寺改造,其殿宇石基中就砌有不少漢代畫像石。 明、清南陽城牆的基礎中,也使用了大量的漢代畫像石。
近年來參與了鄭州大學基礎與新興學科方向“《文選》與活體文獻”中漢畫像石(磚)研究部分的李小白告訴我,有的漢代畫像石被用作石凳、捶板石、腳踏石、上馬石;有的則被用於民宅基石、石階、路面、橋墩等。 例如南陽城北黃渠河上有座“玉石月牙橋”,實指橋上砌有雕刻月亮的畫像石;城縣博望橋下有“石人大睡覺”,實指橫砌於橋基上的人物畫像石。 因為過去人們不知道它們是漢代畫像石,便誤以為是神仙造化的古景。
“即使到了現在,農村里也大量存在著用畫像石修的橋、舖的路、壘的豬圈,大部分殘蝕十分嚴重,讓人看了很痛心,但也造成了有心的收藏者可以輕易入手的客觀條件,有時一包煙就能換取一塊漢磚殘片。”李小白認為,相比較其他收藏門類,漢畫像磚身為高古文物,入手門檻卻相當低,適合鑑藏新手入門。
強烈的裝飾性使拓片易於躋身現代生活
不過,直接收藏漢畫像石或磚,畢竟不太容易,這主要是受限於品相優秀的藏品一般都已入藏到博物館、美術館中,民間能找到的畫像石品相大多不佳,於是愛好者們更多地是收藏漢畫像石或磚的拓片。
李小白在田野調查中曾走訪了許多位漢畫像拓片藏家,在她看來,大部分收藏漢畫像拓片的藏家都有相當的文化與藝術修養,其中許多人是為研究而收藏,還有一些是對傳統文化具有濃厚興趣的中青年:“每個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石、畫像磚,都有不同的特點,就從河南境內來說,洛陽出土的和南陽出土的就不一樣:洛陽的偏向東漢風格,更多表現貴族宴樂、車馬田獵的景象;而南陽受楚地巫蠱文化影響,以別具一格的星像圖聞名。再比如說淮北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石,具有超越時空的立體主義繪畫,讓人驚嘆不已,而且它既有近似連環畫的多幅構圖,又有獨幅創作,圖案中既有點、線又有塊面,於是拓片像線描的效果,又像石版畫,繁簡輝映。所以許多藏家都不是只收集一地的畫像拓片,而是全國各地——至少是四大中心區域具有代表性的拓片都要收藏。”
同樣參與上述課題研究的劉美妤家中也收藏有漢畫像石朱拓,她告訴我,在她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家庭收藏有漢畫像石的拓片,“漢畫像本身俱有強烈的裝飾性,尤其是品相上佳的朱拓,作為家居裝飾非常漂亮。有些酒店直接用漢畫像中的圖案來做牆面裝飾,很有藝術特色,還有公司直接將漢畫像磚衍生為動漫產業,做動畫短片,也很有震撼力。”
漢畫像的魅力現在還需要多層次全方位地被挖掘,且這些研究成果應該盡可能與社會大眾分享。 李小白相信,“漢畫像石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當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它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之後,它的收藏價值也必將隨之進一步提升。”
鑑藏提示
1、提防新仿磚
漢畫像石初期多采用陰線平面雕,後來逐步發展為剔地淺浮雕、弧面淺雕,最後發展為圓雕。隨著漢畫像石越來越受到藏家的關注,新仿磚也出現在市場上,這些贗品的圖像十分模糊,以淡浮雕為主,未採用大輪廓加細線條或減地平面陽刻的表現技法。 人物五官、四肢的刻畫呆滯,關係混亂,線條無力。 新仿畫像磚表層雖有起層酥落的土銹,但土銹顏色與真品相比有些泛白或泛紅。 雖然磚表面經過做舊處理,但背面和四周卻堅硬如新,與內外壁上銹色並非渾然一體,用手一摳,常呈塊狀脫落,手感明顯偏重。
2、觀察拓片品相
拓片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拓印出來的一種技能,拓片之間也有品相差異。 優秀的拓片要求精氣神韻俱佳,拓墨均勻,沒有忽重忽輕;不應產生透墨、滲墨現象。
李小白告訴我,一些過去沒有嚴格保護的漢畫像石,原石已經殘蝕眼中,反而是20年代早中期留下的原石拓片品相清晰,成為絕版,比原石更具有收藏價值。
3、優選見諸圖錄或經名人品題的拓片進行收藏
如前所述,目前市場上可見的普通漢畫像石(磚)拓片一兩百元即可獲得,精品也不過數百上千元,但見諸圖錄或經過名人題跋、加蓋印章的拓片,身價頓時倍增。
4、注意分辨拓片與復印品
雖然拓片與高仿複印件從研究角度上看價值相差無幾,但是從收藏的角度看,價值就有很大的差別了,收藏者需要細心辨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