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由光緒重寶看我國近代銅元生產過程(圖)

新浪收藏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清王朝逐漸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至此我國陷入到了一定時期的屈辱歷史中。 政治、經濟的轉變標誌著我國進入了近代史。
清·道光廿二年(公元1842年)清王朝被迫簽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清朝的大門從此被打開。 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隨著國門的打開,國人也逐漸看到了西方工業革命後強大的生產力。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洋務派在清廷逐漸形成並壯大,從十九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洋務運動。 其間引進西學,促進思想開放。 大量的西方科技和機器的引進促進了中國現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洋務派領袖之一,兩廣總督張之洞奏准成立【廣東造幣廠】進口英國伯明翰造幣廠設備,並於光緒十五年開始進行生產。 我國傳統的鑄錢工藝到此也逐步走向了盡頭,鑄錢被機器打製所取代。 這也是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貨幣領域中的反映。
華夏古泉網2014年6月23日結標的機制幣紙幣專場中,160號拍品【光緒重寶寶廣當十試打】,正是這一歷史背景的標誌性產物。 此拍品出自海外資深藏家舊藏。
光绪重宝宝广当十试打 光緒重寶寶廣當十試打
自古觀賞玩物爭奇鬥妍,以搏詩人墨客歡心。 而機制幣的生產過程則是完全按照程序走工業化流水線,一批所出錢幣無論版式、尺寸、重量等均完全相同。 若與我國秦代半兩對比,則成鮮明反差。 失去的是工匠手工製作時的隨心所欲,變化無常。 而統一的標準於國於民都是長遠的進步。
機器製幣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雖然不同時期錢幣在版式、尺寸、重量各有不同,但整體製作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華夏古泉網2014年6月30日機制幣紙幣專場中,4號拍品【宣統三年大清銀幣伍角(立龍五角)】、5號拍品【民國十七年甘肅省造壹圓】也均為當前機制幣中的佼佼者。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伍角(立龙五角)宣統三年大清銀幣伍角(立龍五角)
民国十七年甘肃省造壹圆民國十七年甘肅省造壹圓
機制幣的生產方式與我國傳統鑄錢工藝有相似性,以下列舉說明:
成都机器局铜币厂1898年7月开铸时场景。成都機器局銅幣廠1898年7月開鑄時場景。
成都機器局銅幣廠1898年7月開鑄時場景。 此照片由造幣機器設備供方美國漢立克納浦廠(Ferracute Machine Co。)技師強必爾(H.Janvier)所攝,是目前所僅見的清代銅幣廠印花間的內部圖片,十分珍貴。
一、熔鑄
熔铸熔鑄
按規定成分秤重配料,熔解澆鑄成長條形錠塊。 澆鑄溫度影響損耗及成品質量,溫度太高損耗增加,溫度太低則在軋片時容易裂開。
二、軋片
轧片軋片
錠塊須經粗碾及精碾多道程序製成軋片,中間剪斷一次以縮短條片長度,然後再碾至預定的厚度。
三、衝餅
冲饼衝餅
條片經衝餅機加工製成坯餅。 條片寬度視硬幣尺寸而定,每排可沖二三枚或更多。
四、光邊
光边光邊
衝餅機制出坯餅,篩選剔除瑕疵品後送到光邊機,將坯餅邊緣毛頭去除及滾厚,使製成的硬幣圖案不易磨損並可迭起。 同時外徑一致,便於印花加工。
五、烘洗
烘洗烘洗
坯餅經衝餅及光邊加工後硬度變高,退火軟化後再酸洗、滾光及烘乾,使幣餅光潔。 軟化後便於壓印外,亦延長模具壽命(清代銅元氾濫時,各廠趕造不及,往往自國外進口現成的銅磚或銅坯。故某些造幣廠可能設備規模不足,混用現成坯餅)。
六、印花
印花印花
幣餅成迭裝入印花機的儲餅筒,由機內抱鉗自動送入模具,印花後推出。 一套模具是由上模、下模及模圈三者組成。 正、背面及齒邊(或光邊)一次成形。 模圈內有槽可擠出齒邊,模圈內面光滑則出光邊。 印花所需壓力視硬幣材質、大小及圖案而定。
七、檢查計數包裝
检查计数包装印花機
製成後用肉眼檢查後包裝入庫。
英國伯明翰造幣廠(Birmingham Mint)於1899年銷售中國的印花機,機台左上方釘有代理商“上海瑞生洋行”中文銘牌。 該廠在清末供應我國的印花機數量超過270台,佔當時全國造幣機的三分之一左右。
英國退辣車倫製造廠(Taylor&ChallenLtd。)亦在廿世紀初期提供中國相當數量之印花機,此即該廠製作之廣告章(原大直徑39毫米)。
文章中部分摘自孫浩先生著《百年銀圓》
來源:華夏古泉網(www.hxgqw.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