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齊白石《竹林水鳥》真偽鑑別

 北京商報 
真跡 真跡 疑偽 疑偽
李海峰
對比這兩幅作品,相似度還是很高的。 我們先看看赭石色舖的岸邊,疑偽作品舖的赭石色,顏色變化非常不自然,非常雜亂,甚至讓人感覺到,這不是一筆下來由濃變淡自然錯落出來的,刻意之氣顯露。
再看畫的竹子。 疑偽作品竹竿、竹葉畫得不熟練,在這裡也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最有問題的是竹棚。 竹棚裡也是有景的,把布簾子撩開,裡邊的景,白石先生在真跡中用更淡一層的筆墨勾勒了出來。 但是疑偽作品竹棚裡邊的顏色恰恰相反,比外邊的竹棚顏色還要深,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我們猜想,也許這疑偽作品在整體畫完了之後,發現中間還忘了一塊兒,於是重新蘸墨,把它補上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恰恰疏漏了濃淡的色差。
這幅畫的準確名字需要做一個備註,可以叫做《竹林鸕鶿》,同時我們不妨更加仔細地較較真:這是鸕鶿嗎? 雖然白石先生用這種剪影的方式畫鸕鶿很多,很多經典作品都有,但是在這一幅上也許是個特例。 他畫的不太像是鸕鶿,更像是家鴨。 大家看,雖然是剪影,但是剪影的構圖區分還是比較明顯的:鴨子的尾巴一般來講是要翹起的,而鸕鶿的尾巴是要耷拉下來並且更長;鴨子的嘴是要往上翹起來的,而鸕鶿的嘴是尖長往前伸的。 這也是兩種水禽不同之處的對比。
白石先生畫的真跡裡,更像是養的群鴨;而疑偽作品就很複雜了,有些像鸕鶿,有些又像鴨子。 所以說疑偽作品在畫的時候,雖然都是剪影,但是一直在兩種造型之間猶疑不定。 再加上剪影雖然都是用純的重墨,幾筆劃就,但是幾筆要透著概括性、透著筆墨的連貫性。 但是我們細看,會看到疑偽作品在畫的過程中,筆墨經常斷,而這個斷的過程中,就是在琢磨、思考怎麼能畫得更像一點,這個思考的過程,對筆墨的連貫性是個巨大的傷害。
(本文節選自著名書畫家李海峰所著《齊白石藝術欣賞與真偽鑑別》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