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貢白瓷唐代白釉磨盤式粉盒賞析(圖)

 收藏快報 
唐代白釉磨盤式粉盒 唐代白釉磨盤式粉盒
河南趙曉紅
鞏義博物館館藏白釉磨盤式盒(見圖),通高6.5厘米,口徑9.1厘米,國家一級文物。 盒為圓柱形,直壁,分蓋和底兩部分。 蓋面平,周圍緩坡下至邊沿,在邊沿上有一道弦紋,蓋的斜面至邊沿有四處兩兩對稱的淺凹陷處。 盒底斂口,口至邊沿有弦紋,邊沿為平沿。 除底外其他均施白釉。 此盒細膩規整,釉色溫潤純淨,是典型的鞏義窯白瓷代表器物之一。
唐代鞏義窯進入鼎盛時期,武則天至玄宗時期生產較興旺,黃冶河兩岸窯場密布,作坊林立,鞏義窯白瓷細膩規整、釉色純淨,成為“貢白瓷”之一。 《國史補》、《元和郡縣圖誌》和《新唐書·地理志》中都有河南盛產白瓷向長安進貢的記載,西安唐長安城西市遺址及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白瓷中有鞏義窯白瓷,證實了文獻記載。 唐代鞏縣交通也很方便,兩三里地就到洛河,瓷器用船運輸,可直達洛陽,由洛陽轉赴長安。 器類有碗、壺、瓶、罐、枕等,白釉磨盤式盒就是其中的代表精品之一,它白如凝脂,素淨無瑕,顯示出瓷器高貴典雅的特徵。 據推測,鞏義窯生產的這件白釉磨盤式盒為古代宮廷女子使用的化妝盒,用來盛脂粉。
白瓷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青瓷也稱原始瓷,因為它出現最早,人們習慣把早期青瓷稱作原始瓷器階段。 青瓷是初創階段,工匠在掌握瓷器的燒造過程還不成熟,胎質灰黑,罩上透明釉很自然地變成了青釉。 一般的瓷土和釉料都含有一定的氧化鐵,器物燒成後,必然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工匠經過不斷探索發現,嚴格控製瓷土和釉料中氧化鐵含量,當鐵元素含量降低到0.75 %以下時,燒出來的就是白釉。
白瓷自古以來就被文人雅士喻為純潔的象徵,自北朝晚期出現,歷隋至唐發展成熟。 白瓷成為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名瓷。 唐代對白瓷的白度要求高,因此在部分較粗的瓷胎上,先施化妝土,以增加燒成後的白度。 到中、晚唐,白瓷已多數採用高質量坯料,而減少或不用化妝土加工瓷胎。 工匠不僅控製釉料中鐵含量,對瓷土淘選也更精細,瓷胎變得細膩堅硬,顏色也趨於純白,其中的白瓷精品已達到體薄釉潤、光潔純淨的地步。
白瓷的出現,為後來的青花瓷、鬥彩瓷、五彩瓷奠定了基礎。 此盒體現出實用性與藝術美的和諧統一,是唐代經濟和文化繁榮發展的產物,對研究唐人的社會生活面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是唐代製瓷工藝技術水平和社會審美意識的一種體現,達到了中國瓷器史上完美的藝術巔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