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技藝和文化造就中國古典家具

和訊網 
明 鐵力床身紫檀圍子三屏風羅漢床 明鐵力床身紫檀圍子三屏風羅漢床 清 櫸木三屏風攢邊圍子羅漢床 清櫸木三屏風攢邊圍子羅漢床 清 紫檀木卷書搭腦扶手椅 清紫檀木卷書搭腦扶手椅
(匡彧)
技藝和文化造就中國古典家具
德國學者G·Ecke曾在《中國花梨木家具圖考》中總結紅木家具的製造方法:非絕對必要不用木銷釘;在能避免處盡可能不用膠粘;任何地方都不用鏇制,即不用任何鐵釘和膠粘劑。
劉剛證實,中國古典紅木家具確實有如此高超的製作工藝。 中國傳統家具最講究自然美,在結構方面不用釘、不靠膠,以榫卯鬥合方式組成一體,不僅有控制木材變形、縮脹的功能,更有經久耐用之功效。 “榫卯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很成熟了,而用竹釘,魚膠(魚膘)來粘合,家具100年不開裂。”他說。 這種非凡的工藝和藝術也正是收藏家喜愛追捧紅木家具的原因。
好的硬木才能製作出好的紅木家具。 劉剛介紹說,大葉紫檀、小葉紫檀、酸枝等硬木是天賜良材,它們顏色深、密度大、入水能沉,用這種硬木做出的家具不必擔心蟲蛀,因為蟲子根本咬不動。 小葉紫檀、黃花梨比較愛出油,這種材質的紅木家具用過一段時間後,木質表面會十分油潤,自然形成一層保護膜,可大大延長家具的使用壽命。
“紅木家具最好不要經常搬動,22攝氏度的室溫、65%的濕度最利於它們放置。”劉剛補充說。
為何明清時代中國古典家具能製造得如此優雅華貴? 劉剛認為,家具做得美,在很大程度上和建築有關。 歐洲建築以石為主,中國建築以木為主。 長期對木材的研究使用,逐漸培養了中國文人、工匠對家具的感知。 他們不停思考,如何做出最和諧的木質家具,以與所建木質房屋最為相宜匹配。 另外,中國古代書法線條藝術也對家具審美有巨大助力。 文人們自然地將書法的審美眼光帶到家具中去,進而影響家具製造者。 無木結構建築技術和書法線條藝術支撐的西方,自然在家具製作方面不能和中國走同一條路。
家具更應歸入工藝品範疇
明清古典家具在收藏市場位重價高,常年走紅不衰,從而也帶動各種所謂的紅木家具一片蓬勃,打著紅木名頭的家具動輒標出駭人天價,究竟應該怎樣認識紅木家具和這個熱鬧的市場?
作為專家的劉剛對此保持極其客觀的冷靜。 他的一個鮮明觀點是,紅木家具並不是藝術品,只能歸入工藝品之列。 為何市場地位尊崇的紅木家具被上博專家決絕地踢出高大上的藝術品圈子? 劉剛解釋說,家具首先要具有實用性,它的這一自然屬性決定了它必然從屬於工藝品範疇,而不是人們慣常認為的藝術品。 在這一點上,家具與毛筆、硯台、服飾是一樣的,這也是它與書法、繪畫等藝術品的區別和界限。
劉剛的另一個觀點也非常大膽獨特。 他認為,花重金從海外回購中國古典紅木家具並不是值得大力鼓而呼的做法。 因為歷史原因,很多明清優質家具流失海外,近年來,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開始涉足國際拍賣市場,一擲千金拍得中國明清家具使其回流國內的案例比比皆是。 但在劉剛看來,這樣做無異於被二次掠奪。 “當初,這些古典家具被侵略者搶走,是我們第一次被掠奪;今天,我們再用驚人的價格把它們買回來,主動付錢給對方,客觀上形成第二次被掠奪,也助推了紅木 家具市場日趨離譜的價格。對於我們這個並不能稱為富裕的社會,將大筆財富用於贖購曾丟失的東西,這個問題很需要大家思考。”
追捧中國古典紅木家具的人士都有一套自己的收藏理論,而紅木家具的升值潛力則是大多數人下投資決心時最看重的一點。 對此,劉剛提醒大家,保值和升值是兩個概念。 他認為,人們現在普遍存在保值和升值概念混淆的問題。 升值其實是相對的。 以紅木家具為例,3年前買的紅木椅子如果花了5萬元,今年它的市場價為6萬元。 如果這3年中其他商品都沒有相應的價值增加,那可以說這把椅子升值了1萬元。 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如果其他商品在過去3年中價值都在不停增加,那就不能認為這把椅子升值了,它最多是保值。 所以,收藏紅木家具,大家應該構建一個合理的心理預期,一味追求升值並不是理性之舉。 劉剛最後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