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宜興陶瓷之青瓷鑑藏

 收藏界
圖一.蘇南吳國土墩墓出土幾何印紋陶器 圖一.蘇南吳國土墩墓出土幾何印紋陶器 圖二.蘇南吳國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器 圖二.蘇南吳國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器 圖三.宜興窯燒製的六朝青瓷盤口壺 圖三.宜興窯燒製的六朝青瓷盤口壺
江蘇 陳鳳九肖夢龍
江蘇省宜興市是中國著名的“陶都”。 地處長江下游蘇南的太湖之濱,與浙江、安徽搭界,境內山巒起伏,河湖縱橫,交通運輸便利。 山區盛產瓷土和竹木薪炭,為發展陶瓷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資源。 因此,得天獨厚的宜興陶瓷產業自古發達,至明清並形成自已獨特產品的優勢與特色,名揚四海。
宜興陶瓷業的中心是在其南部山區和水網地帶的交接點丁蜀鎮一帶。
宜興的史前製陶業,根據近年來對該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的駱駝墩、西溪遺址等出土陶器最早距今約七千年。 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其次為灰陶及黒皮陶,能初步地掌握窯中的燒成氣氛,利用還原氣氛燒成灰陶,利用悶窯滲炭法燒成黒皮陶。 屬於新石器時代太湖流域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至晚期良渚文化系列(見鄒厚本主編《江蘇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0年出版)。 商周時期,宜興燒造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是吳越文化的重要內涵特徵。 建國六十多年來的考古實踐證明,燒製原始瓷是江浙地區吳越民族的歷史功績。 現已查明浙江湖州德清窯為中國“瓷之源”,商代已建龍窯大量燒造原始青瓷。 吳、越國同族,“接土鄰境,圵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呂氏春秋·知化篇》)並名列春秋五霸,在先秦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幾何印紋硬陶與原始青瓷為孿生姐妹,吳越地區考古發現商周窯址常見印紋硬陶與原始瓷同窯合燒,如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第三層湖熟文化以及​​浙江富盛等地多有發現這樣兼燒的窯址;也有的是分窯燒製。 我 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經指出:“原始瓷(即加釉硬陶)的燒造,當為南方長江下游地區的發明,……後來在長江下游地區逐漸改善,終於在漢末出現了瓷器, 成為中國文明的特點之一。”上海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在上海閔行發掘相當中原夏商時代的馬橋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青釉和黒釉殘片,有學者根據科學測試結果認為 “馬橋夏商樣品是目前所發現的我國最早的原始瓷。”在宜興丁蜀鎮附近元帆村遺址的上層和楊破窯墩、張澤鄉的前港咀和壽山村上層、湖汶鄉畫溪河西岸、善卷鄉 五洞橋,以及楊巷鎮附近的城頭地、橋瀆里和王府墩三處遺址的上層都出土了相當數量的商周時期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碎片,這些遺存中可能有的就是燒造印紋硬陶和 原始瓷的窯址所在,如丁蜀鎮南山古窯址中發現有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等。 而在江浙地區的商周吳越文化聚落遺址、城址,特別是土墩墓中出土的完整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器成千上萬。 這裡僅例舉個案足見冰山之一角,如鎮江博物館1975年發掘的鎮江句容浮山果園一號墩,這是一座土著吳人的家庭合葬墓,墩內共葬有16個墓,隨葬品種類別為夾砂紅陶炊器、泥質陶和印紋硬陶及原始瓷盛食器等。 其中印紋硬陶器71件,包括壇和罐;原始青瓷器124件,器形有罐、豆、盅、盤、器蓋等。 句 容浮山果園的一處吳國土墩墓群計有一百多個土墩(見鎮江博物館《江蘇句容浮山果園土墩墓》,載《考古》1979年2期),這樣的土墩墓群當地群眾往往稱之 “百培山”,在江南地區(包括皖南)有數百處之多(見王玉國、肖夢龍主編《鎮江吳文化考古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年出版)。 將宜興丁蜀鎮出土原始瓷的理化測試數據,與浙江的德清、肖山和紹興出土的周代原始瓷胎、釉的化學組合對比,宜興原始瓷器胎中的AI2O3含量與Fe2O3含量均稍高。 而在釉的化學組成中,宜興的釉中含有1.7﹪的P2O5,浙江的釉中則無此成份。 再與蘇南寧鎮地區土墩墓中出土的周代原始瓷胎釉的測試數據相比,則與宜興出土的相似(見蔣贊初《近年來對宜興古陶瓷研究的新進展》,載《89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微博] ,1992年出版)。 在宜興張渚鎮附近西渚鄉的吾橋遺址曾先後出土過16艘滿裝陶瓷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獨木船,生動地向我們展現了當時宜興窯陶瓷的外銷繁忙情景。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認為蘇南吳地出土的面廣量大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並非全來自越國的窯場,而相當一部分應該是宜興窯燒製、通過水路輸出的商品陶瓷。 原始瓷是吳越地區特產,宜興也為我國原始瓷的發源地域。 ﹙圖1、2﹚
宜興也是燒造六朝青瓷的重要窯場。 漢、六朝時期宜興窯場大多分佈在丁蜀鎮之南的南山、均山一帶,據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考古調查,計發現窯址達20餘處,眾多的窯址表明當時宜興陶瓷生產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 以南山窯群為主的宜興漢代窯,其主要產品是釉陶和早期青瓷,器物種類有壺、罐、罍、甕等。
六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江蘇。 北方長期戰亂,南方比較安寧,社會經濟繁榮發展。 六朝青瓷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漢代青釉陶創造的成就,下為隋唐青秞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瓷器的成熟並得到廣泛使用便是在六朝時期。 宜興六朝瓷業興盛於西晉,是和周氏家族息息相關的。 西晉“平西將軍”周處家族是東吳、兩晉時期江南大門閥士族,“三代顯貴、一門五侯”,他們不但政治上享受世襲特權,經濟上則操縱著當地的農、商、手工業,周氏顯赫,宜興青瓷商品行銷江南地區。 以南山窯群為主的宜興六朝窯,其產品已全屬青瓷,在質量上有精有粗,精者與同期越窯產品不相上下。 器物類別以日用器皿碗、缽、盆、洗、壺、罐為主,同時燒製俑、灶、水井、雞籠、豬圈等喪葬明噐。 其中不乏魂瓶、神獸尊、鏤空香熏一類的精品,如宜興西晉周處家族墓出土的青瓷器。 上世紀80年代我們亦曾對宜興六朝及唐代窯址作過考古調查(見肖夢龍《宜興小窯墩西晉、唐窯址的調查報告》,《中國陶瓷o古陶瓷研究專輯》增刊〔7〕 1982)。 宜興六朝青瓷經理化測試,釉的化學組成中CaO的含量高於浙江上虞的西晉越窯產品,而釉中Fe2O3的含量低於越窯,另外還含有1﹪左右的P2O5;而胎中的AI2O3和Fe2O3的含量低於越窯。 宜興六朝窯的窯爐,根據目前的發現,有圓形半倒焰窯和龍窯兩種。 燒成溫度1260±20℃。 ﹙圖3、4﹚
图四。宜兴窑烧制的六朝青瓷唾壶 圖四。 宜興窯燒製的六朝青瓷唾壺
唐代是宜興窯青瓷的繁盛時期。 我國瓷業生產在唐代飛躍發展,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邢窯系的白瓷與南方越窯系的青瓷並駕齊驅,“邢瓷類銀,越瓷類玉”,“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唐五代宜興境內繼續用龍窯燒造青瓷,經調查其主要的燒造地點有南山西北麓的小窯墩,丁蜀鎮西南的澗眾窯,張渚鎮歸徑鄉的棚山和真武殿山的南北麓等。 其中小窯墩始燒於唐代早期,澗眾窯為中晩唐,歸徑窯約當唐晩五代時期。 1976年南京博物院對澗眾龍窯作過正式發掘(見南京博物院《宜興澗眾窯》,載《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出版﹚。 唐代宜興窯場主要燒造民間日用青瓷器,產品有碗、盞、盤、鉢、燈、壺、罐等,釉色以茶綠為主,醬色釉次之,施釉均勻,釉面光澤。 其產品在江蘇境內唐代遺址中常見,說明它是銷路很廣的民用瓷。 當時國內最大的陶瓷集散地和消費市場楊州,對考古發掘出土的唐代全國各窯口瓷片分析,據統計宜興窯瓷片通常占出土瓷片總量的24~35﹪。 宜興窯產品屬於越窯青瓷系統,雖然其質量與越窯有著明顯的差距,但它以地理位置和產量的優勢,成為我國南方長沙窯之外越窯青瓷的另一個競爭對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