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秦代的祭祀玉器:玉圭與玉琮

 收藏界 
圖1 邊7、7厚0.3孔徑1.1厘米 圖1邊7、7厚0.3孔徑1.1厘米 圖2 長7寬1.5厚0.3厘米 圖2長7寬1.5厚0.3厘米 圖3 長8寬1.8厚0.5厘米 圖3長8寬1.8厚0.5厘米
王蔚華
載商代晚期,秦先祖“在西戎,保西垂”,西周中期孝王時,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分土為附庸”。 “邑之秦,使復續贏氏祀,號曰秦贏”,始有“秦”之稱。 以後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襄公於是始國”而有秦國。 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後翦滅六國,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秦統一為期短暫,共歷二世,統治15年。 秦人用玉崇尚質樸、講求實用,與秦人“雜處戎狄之間”的文化根源有關,更與秦人在掃平六合過程中興刑名、貶儒術的政治思想,獎勵耕戰、抑制舊貴族的治國策略有關。 以下玉圭與玉琮這種觀念化很深的器物上,較為清晰地反映出秦代玉器文化的特徵。
玉圭(圖一) 長7厘米,寬1.5厘米,和田青玉。 玉圭(圖二))長8厘米,寬1.8厘米,和田青玉受沁,局部呈雞骨白色。 兩件形制相同,素面,上端為三角形,下部為長方體,表面經過拋光打磨。 圭出現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商周至秦漢時期廣泛應用於社會的諸多領域,是一種多用途的玉器。 據《周禮》記述:在吉、兇、軍、兵、嘉五種禮儀活動中,以圭的使用最為普遍。 圭作為最重要的禮玉之一,不僅用來祭禮天地神靈,象徵等級制度,而且還被用於朝覲、婚聘、丈量土地、測定時間、表示重量等。
玉琮(圖三) 邊長7厘米,孔徑1.1厘米。 和田青玉受沁泛黃色。 表面拋光打磨。 琮是外方內圓,多由圓柱體和方柱體複合而成,琮心為圓形直孔。 此件器物雖呈薄片狀,但應是琮式的簡化。 玉琮的用途很多,據《三禮》及漢儒解釋,有祭祀時用以祭地、斂屍時放在腹部、朝聘時諸侯持以敬獻君夫人等。 有人認為它是貫通天地的一種法器,或為圖騰柱,或是巫師用以溝通神靈的工具。 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有大量玉琮出土,且多刻有神秘的紋樣。 商代出土極少,且不刻紋樣。 週以後更為罕見。
此玉圭與玉琮做工簡單,不同於佩飾玉器。 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佩飾玉追求玉質溫潤,造型巧妙,紋飾華美及技藝高超的審美效果。 而玉禮器則追求“以少為貴”、“以素為貴”、“以質為美”,《禮記·禮器》載:“有以文為貴者,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此以素為貴也。”選用質地精美之玉,以其“精氣”來與神靈溝通。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秦人尚黑陰陽五行理論認為北方屬水,色為玄(黑)。 秦人以為青色、青黑色玉為貴,例如鳳翔南河屯的兩件玉璧,秦公大墓和益門秦墓中出土的刻紋璋形璧,煙台芝罡、西安聯志村、蘆家口村、甘肅禮縣鸞亭山祭祀用玉,均以青色玉材製成,玉色青​​綠。 而鳳翔高莊M10的兩個殉人身上卻佩有很好的白玉璜、玦,這說明秦人用白玉製作佩飾器,而視青玉為珍品,用作祭祀。 表達對神靈的敬重之情。
以玉事天地、諸神、先祖是玉最原始的作用,《尚書》中亦可見到以圭、璧行祭的記載。 秦人在立國之前,過著游牧的生活,信奉原始的多神教,立國岐週故地後又繼承了周人敬事鬼神的傳統。 據《史記·秦本紀》,秦襄公時,即立西峙,祠白帝。 此後,立祠祭祀的神怪有蛇神、牛神、雉神、青龍神、黃帝、炎帝等等。 而《封禪書》所記秦統一後建立的諸神體係就更為複雜,有祭於山東的八主,祭於雍的日、月、參、辰等百餘神,全國的名山大川諸神,還有社神、最小鬼之神等墓層小神,必須“風時奉祠”。 祭祀都要用不同等級、數量的犧牲和玉器,所謂“牲牛犢牢具圭幣各異”。 《史記》的《封禪書》、《秦本紀》、《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了有關秦人大量立祠、祀神、封禪、祭祀的事情。
此三件祭祀玉圭與玉琮符合文獻記載,是秦代祭祀文化和玉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反映出當時人們採用最高等級來表達對神靈的敬畏之心。 同時也為我們研究秦代玉器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