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觀隸書《夏承碑》墨盒:百年刻銅千秋碑文

 收藏界
墨盒 墨盒 拓片1 拓片1 拓片2 拓片2
拓片3 拓片3
百年刻銅千秋碑文
——觀隸書《夏承碑》墨盒
文/北京 王立群
隸書始於秦代,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 在石頭上刻字,秦代謂刻石,漢代始稱碑。 刻銅墨盒始於晚清,文字墨盒是刻銅墨盒的主要一項,內容多為警句、格言,名詩、佳詞,楷、隸、行、草、篆五體俱全,但隸書字體較少,把碑文用隸書刻在銅墨盒上少之又少。
此方隸書刻銅墨盒,內容名為《夏承碑》。 盒長方形,15厘米x 10厘米,高4厘米,黃銅質。 盒面從右到左依次刻有59字碑文(節選),左下兩行小字為:庚申、仲夏,右淳于長夏承碑。 下角兩方印,上方為“太白同宗”、下方為“端勗”。
夏承字仲兗,東漢時人,生於公元105年,卒於170年。 曾任縣主簿、督郵、功曹、冀州從事、官至淳于長(淳于縣故址在今山東安丘)。 史載《夏承碑》建寧三年立,碑字隸書。 14行,行27字,原碑久毀。 《夏承碑》碑文載,夏承任職期間,“彈繩糾枉,忠潔清肅,進退以禮,允道篤愛,流恩褒善,糾姦示惡。”去世時,“百姓號啕,臣隸闢踴,悲慟左右,如喪考妣”。 《夏承碑》是為夏承紀事頌德之碑。
宋趙明誠《金石錄》雲:碑在洺州(故址在今河北省永年縣),元祐年間,因治河堤得於土埋中。 明成化十五年,廣平知府秦民悅,發現此碑倒於府址後堂,遂於堂之東隅建“愛古軒”復之,但碑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為人剜剔掉。 明嘉靖二十二年,因築城為工匠所毀。 二年後,知府唐曜於漳川書院,取舊拓重刻一碑置於亭中。 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
《夏承碑》為著名漢碑之一,其結字奇特,隸篆夾雜,且存篆籀筆意,骨氣洞達,神采飛揚,自元王惲始定為東漢書法家蔡邕所書,後諸家多沿其說,然無確據。 元王惲,明王世貞,清王澍、翁方綱、康有為等文人對《夏承碑》隸書多有頌詞。
觀隸書《夏承碑》刻銅墨盒,59字碑文,一筆一異,一字一奇,舒展奔放,方整遒勁,筆筆奪目,字字吸人。 左下角兩方印,“太白同宗”應為李姓,“端勗”應為字名。 《中國美術家補遺詞典》載:李克正(1736-1806年),字端勗,號梅村,山西洪洞縣人。 善篆刻,其隸書不在錢大昕、金農、翁方綱、錢泳、奚綱之下,晚年拓碑八十有餘,黃易曰:“梅村善書、嗜碑”。 李克正選此碑文為拓,除喜隸書外,是否還有對夏承欽佩之情呢? 文人之情,盡在意中。
《夏承碑》原碑早已黃鶴不歸,宋前碑拓難得一見。 《夏承碑》刻銅墨盒字體,與明拓《夏承碑》字體對照,視出一模。 此碑文書已不易,神形兼備,刻其更​​難,此刻銅者功力絕非常人,惜不知名姓也。 觀此《夏承碑》刻銅墨盒,百年刻銅,千秋碑文,一幸事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