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陳鵬舉:收藏是件深情的事

 新浪收藏 
陳鵬舉[微博]
《拿煙斗的男孩》是畢加索1905年畫的,那年他才24歲。 這幅畫當年由德國的猶太富商格奧爾格家族收藏。 這個家族的四代單傳斯帝夫,和鄰家美國瓷器商的女兒貝蒂,青梅竹馬。 貝蒂一直覺得拿煙斗的男孩,畫的就是氣質有些憂鬱的斯帝夫。 斯蒂夫18歲時,在這幅畫前第一次親吻了比自己小一歲的貝蒂。 二次大戰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貝蒂回到美國,斯帝夫被送進了集中營。 戰後,貝蒂一家尋找斯帝夫,一無所獲。 1949年,貝蒂嫁給了格魯尼。 第二年她以英國大使夫人的身份來到倫敦。 在蘇富比[微博]拍賣會上,突然見到了《拿煙斗的男孩》,“說明”是:“曾經的所屬人不詳。是盟軍從德國繳獲的戰利品。一萬美元起價,所籌額將交給'世界猶太人年基金會'。”貝蒂以二萬八千美金的當時天價,拍下了它。 斯帝夫沒死。 1955年,他在泰晤士報上看到英國大使和夫人為愛因斯坦舉行追悼會的照片,認出了貝蒂。 這時他和貝蒂已經分別了18年。 他沒去見她。 又過了10年,他獲知《拿煙斗的男孩》由貝蒂收藏著,他才去見了她。 1998年,貝蒂病重,再次請求畫歸原主。 斯帝夫仍然拒絕了。 貝蒂立下遺囑說,她死後,如斯蒂夫還不願接受這幅畫,就把畫賣了。 所得款額三分之一留給她的子女,三分之一捐給世界殘疾兒童基金會,三分之一捐給以斯帝夫命名的慈善機構。 2004年在倫敦舉行的蘇富比拍賣會上,《手拿煙斗的男孩》以超過一億美元的天價,創造了世界名畫拍賣史上的最高紀錄。 同年11月,斯帝夫逝世。 人們獲知,這幅畫的買家原來是斯帝夫。
上面說的這個許多人知道的故事,總覺得不妨再說一遍。 一直說拍賣是生意,是和財富有關的事,不料作為藝術品拍賣的標誌性的紀錄,竟然是出自一個深情的故事。 24歲時的畢加索真是最好的畢加索嗎? 24歲的畢加索的作品真可以創造拍賣奇蹟嗎? 或者說現世的一幅畫真可以賣到一億美元了嗎? 如果是生意,是有關財富的運行,甚至不必在意。 只是人的內心畢竟情深似海。 所有的有關財富甚至有關生命的關照,最後都會在深情之中變得可歌可泣。 人的內心到底不會被一幅無關情義的畫輕易打動,即使它是一幅名畫。 世界上偉大的畫家和偉大的作品,自然可以打動人,當這些人從中讀出了自己的心跳的時候。 但是再偉大的畫家和作品,從來沒有打動過所有的人,即使到了所有的人都具備了極好的審美能力的時候。 收藏到底是件深情的事。 《拿煙斗的男孩》開始時是以它合乎財富法則的價位被收藏的。 但是後來出現了和畫中的男孩同樣憂鬱的斯帝夫。 他的戀人貝蒂從畫中和他身上讀出了同樣的憂鬱的感覺,這幅畫無法逃避地沉浸在深情裡了。 戰爭來了,愛情以一種淒美的方式延續。 就像憂鬱往往暗示的那樣,淒美出現了。 這幅畫注定無與倫比。 都說情義無價,愛情無價,斯蒂夫最後用一億美元的天價,告訴世界:情義無價,愛情無價。 貝蒂和斯帝夫滿含深情離開這個世界的。 他們創造了一個他們始料不及的紀錄。 這個紀錄,是如此精彩。 它讓我們感覺收藏如此美麗。 收藏是一件可以讓所有的人為它傾倒、為它留連的事,一件充滿深情的事。
其實由深情創造的拍賣紀錄,在情也在理。 深情的事,時時在左右和溫暖著我們的收藏和內心。 譬如瓷器。 有很經典的青花人家,家裡的瓷器擺設甚至桌布也都是一律青花土布。 青花對主人來說,很明顯是有一種情結的。 大都的文人,初到古玩市場,鍾情的大多是陶器和先前的民窯瓷。 因為這陶瓷的本色和自在的姿態,和自己很相像。 還有喜歡單色釉的。 郎紅、甜白、鱔背黃,雨過天青,那種染到了心的安靜和溫文,喜歡它的人,對色彩的感覺大抵很敏感。 王世襄寫了一部好書,有關明代家具的。 他覺得黃花梨木家具是明代家具的經典。 由此有了不同意見。 認為皇家、廟堂的家具大抵是用大漆的,而皇家、廟堂的器物總是一個時期的經典。 這裡有個情感的問題。 帝王有江山,未必有審美的情感。 王世襄的審美情感,讓他找到了黃花梨木的明代家具。 他感動了。 感動了的心,是沒必要參與別人的討論的。 再說書畫。 各地的收藏大抵是收藏本地的書畫作品。 同時代的人,大都收藏自己熟悉甚至認識的書畫家的作品。 弘一的字,現在都說是最好的字。 這字當然是好字,為什麼非要說是“最好”,恐怕沒人想過。 這說“最好”的底氣,是認他人好,讓自己感動。 收藏晉唐宋元的字畫,內心的情感必然寬闊深厚。 千年的往事和遺愛,要由自己百年的心情和見識去經受。 生命的厚度,是先天不夠的。 但是歷來都有這樣的人,他們願意去經受,他們捨命式的情感是大於天的。 而這已是一種比愛情更厚重的家國深情了。 可見收藏真是一件情深似海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