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風景油畫寫生:心境的痕跡

《藝樹》雜誌 ​​
文_艾米
2011 年冬天, 我隨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美院教授王克舉先生去雲南撒尼族小村落寫生,一行八人,其中有高研班的學生王金鐘、孫九齡、楊繼峰等。 那是一次圓滿的活動,七天所完成的寫生作品,之後在雲南文達畫廊展出,引起雲南各界以及國內藝術界的關注。 最近,樹美術館要以風景畫為主題策劃一次活動,本著宣傳先行的目的,我再一次和他們坐在一起聊天話風景。 難能可貴的是這次增加了國內風景繪畫中極具特色的幾位藝術家,如任傳文、白羽平、孫綱、李峰,還有云南的段玉海。
相對於中國的“當代派”們刻意去製造自己鮮明的視覺符號而言,風景繪畫很難在語言方面獨樹一幟:既要將現實中的風景再現於幾平米的畫布上、又要有自己相對獨立的風格。 也就是說假如十個人對著同一片樹林繪畫,每幅作品都要在還原自然的同時,又要看起來是十個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這就是風景繪畫的個人化語言的難度所在。
但是,我們發現這裡所提到的幾位藝術家都做到了,他們均為常年對景寫生的忠實的實踐者。 王克舉為徐悲鴻美院教授,他一年四季都帶領高研班的學生去外地寫生,可以說祖國山川在他的畫面上都能找到。 他是中國當代風景油畫的佼佼者,對景寫生成為他油畫風景創作的重要途徑,他駕著吉普車,將巨大尺幅的畫布立於野外,直面自然、融入自然。 但他的創作卻不受自然的束縛,山川田野在他的畫面上都經過了繪畫語言的處理與轉換,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傳遞著濃郁的性格化的內涵,流露出高漲的情緒和對生命意義的抒發與表達。 他以獨特的視角創立了屬於他個人的繪畫風格。
任傳文任教於吉林藝術學院,寫生同樣也是生活常態。 他的繪畫多取材於山水自然小景,注重對中國藝術特有的寫意性的借鑒,不同於其他藝術家的是,他的大畫面裡常常有小人物。 畫面構成裡很多傳統山水意境躍然紙上,我們可以瞇眼自己勾勒他的畫面,你會發現竟然是幅“山水圖”,因為那些大的色塊其實都是在為人物留白! 他講究形與色的渾然天成,一個大色系成就一幅畫,在油畫風景裡,任傳文是我們敬重的“人文範兒”。
白羽平,北京畫院的專職畫家。 他的繪畫特點兼具中國繪畫的“神”和西方繪畫的“韻”。 他的畫面有著特殊的形、色、肌理、刮痕和筆觸。 他的造型與裝飾整合在一起,這似乎為風景繪畫創造一個新的命題,儘管這不是藝術家本人想要的,但卻能得到大眾的喜歡。 他的繪畫前景開闊,遠景深遠悠長,體現出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深遠”之意。 白羽平的繪畫是對一種山高水遠的鏡像再造,把個體經驗融在時間和空間裡,以雪域高原傳達內心的淡泊寧靜。
遠在雲南的段玉海是我見過的最勤快畫家之一,我也曾近距離地觀看過他的寫生。 可以說云南是寫生的天堂,無處不風景。 尤其是撒尼族小村子曾經哺育了那麼多傑出的藝術家,諸如張曉剛[微博] 、葉永青、毛旭輝等等。 段玉海也是經常開著自己的吉普車出發去寫生。 雲南四季如春,所以段玉海的畫面上找不到灰色調,他的畫面絢麗多彩、純淨、熱烈,有人說他是“段氏溫情主義”,我想這更多的是源於他憨厚的性格。
風景繪畫在中國目前的環境裡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與研究,然而風景繪畫卻有著悠久的歷史。 西方嚴謹寫實的古典繪畫、英國的水彩、法國的印象主義以及巴比松畫派,都在尋找不同的手法,來表達畫家對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風景畫強調對景寫生,在現實中感受大自然。 依靠豐富的色彩,細微的光感表達一種真實存在的自然風光。 以此表達自身對自然和世界的理解。 風景畫家追求的是盡最大量地再現自然,採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尋找科學的方法去試圖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地表現自然。 中國繪畫從魏晉時期山水的出現,經歷隋唐,到北宋,中國山水畫在視覺再現上已發展到巔峰,藝術家歷來追求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似乎說起風景繪畫就繞不開“中西”這個命題,其實要說“看山不是山”是中國繪畫最高境界,那“看山還是山”就已經超越兩個不同地域的繪畫境界了。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像任傳文所說,一個藝術家在自己繪畫中把這種精神體現出來也不是簡單的事情。 他們是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驗使自己的感覺能自然地流露在畫面上,每個造型、每筆色彩、每一筆觸都與自己的氣質協調起來,也才有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精神” 。
王克舉說“一幅好的作品,應該留下自然所不能替代的東西。即我們因個人的喜好、性情、學識,對所感受的物像根據立意進行取捨、整理之後,採用相應的繪畫形式加之表現的結果。”如何讓自己筆下的風景永恆也許是一個謬論​​,但所有的人都在這麼做。 我們在所目及的藝術家畫面上瀏覽一番會發現,這是任傳文作品,這是段玉海的風景。 我認為,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 終究說明他們把一種抽象的繪畫理想訴諸於畫布之上是成功的,雖然是簡單的風景,卻是通過細膩及範式的表達體現出畫家超越了具體感官的內在精神。
我們很嚮往藝術家能把嘈雜紊亂的現實通過藝術創作幻化成寧靜美好或澎湃激昂的藝術作品,或者享受這個正在進行的過程、或者正在尋找這個過程……藝術風格和筆墨語言,是一個藝術家終生要追求和麵對的事情。 所以在人類文化同一化的今天在糾結於東方還是西方似乎有些多餘。 沃爾夫林說每個人眼中的風景都是不同的、甚至從風景畫中的一個小樹枝也能辨別出畫家來。 當然這是由於個人不同修養不同感受不同技法不同畫面,最重要的是不同的個人氣質與情感。 所以在這點上來說所有藝術家所追求的無疑是相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