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林文舉的薄意風格探索:薄意風骨

 海峽健康導報 
林文舉作高山石雙清薄意方章--福建東南2013春拍拍品 林文舉作高山石雙清薄意方章--福建東南2013春拍拍品 林文舉作善伯洞石梅竹爭春薄意方章--福建東南2013春拍拍品 林文舉作善伯洞石梅竹爭春薄意方章--福建東南2013春拍拍品 林文舉作田黃石《歲寒三友》薄意隨形章--重151g-福建東南2013春拍拍品 林文舉作田黃石《歲寒三友》薄意隨形章--重151g-福建東南2013春拍拍品
文/唐穎 圖/福建東南拍賣
林文舉1956年生,福建福州市人,號渙亨居士,自幼隨父林棋俤學習薄意雕刻。 其秉承壽山石雕西門派傳統薄意雕刻技藝,創作手法豐富多變,匠心獨運,作品集文學、書畫、雕刻於一體,在海內外久享盛譽。 現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
以刀為筆,風骨超絕
1956年生的林文舉和許多壽山石雕刻大師一樣,也是福建福州人,他的薄意雕刻在整個壽山石薄意雕藝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刀法得陳可應傳授、雕刻受林清卿影響的林文舉在花鳥薄意的表現上顯得尤為出色,而他在人物尤其是羅漢薄意上則受到了父親林棋俤的影響。 他的薄意雕刻秉承了壽山石雕西門派傳統薄意技法,博採各派之長,自成風格,在海內外也享有盛譽,韓天衡先生譽之為“有精湛的技藝,有炙熱的情感,有文學的境界”。
林 文舉的雕刻線條風格在他的薄意人物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他的薄意人物雕刻秉承了中國傳統文人畫中所注重的“骨法用筆”的理念,並與壽山石雕刻加以深度的糅 合,在巧妙安排構圖的基礎上,重視形體本身的結構,並將繪畫線條技巧引入薄意雕刻中通過表現結構來更進一步表現物象的精神實質,以刀為筆,用勁健的刀法來 表現薄意線條,因此,林文舉所雕刻的壽山石薄意中,線條特點尤為超絕突出:利落瘦勁、概括明確絲毫不拖泥帶水,在流動間帶有書法的韻味,富有線條的形式美 和力量美,但又不失壽山石薄意雕刻的細膩與精緻。
天衣飛揚,吳帶當風
在 這種“骨力”十足的線條的勾勒下,林文舉所刻畫的事物的造型簡潔,形與形之間既獨立又配合,整體的氣韻暢達連貫,而他的薄意人物通常都極富精神氣質,尤其 是他的佛教類題材的薄意人物,外貌鮮明,舉止生動,衣褶飄舉,觀之有“吳帶當風”的靈氣,天衣飛揚中卻絲絲分明,毫不凌亂,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譬如他的這枚田黃石《渡江》薄意章就將這種“林文舉式”的薄意線條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枚田黃薄意章上相對兩面分別雕刻了兩位廣為人知的佛教人物,一為中國禪宗始祖菩提達摩。 傳說達摩自印度航海來到中原,在行往北魏的過程中,他折下長江邊的一枝蘆葦桿投入江中,蘆葦便化作一葉扁舟,達摩立於其上,飄然過江。 薄意所表現的就是達摩“一葦渡江”的畫面。 在構圖上,林文舉盡量保持了蘆葦的纖細與柔韌,從而襯托出達摩的法術之高。 同時,林文舉在線條的處理上果斷利落,使得線條筆挺有力,韌而不柔,綿而有剛。 即使是身披袈裟,衣袖飄舉,四周祥雲繚繞,人物的身姿依然挺拔落拓、穩若泰山,從而恰到好處地避免了因為腳下蘆葦與江水所造成的頭重腳輕的現象,表現出“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的開闊的畫面感。 而另一位則是布袋和尚,他乃是彌勒佛的千萬化身之一,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樑的高僧。 構圖中的布袋彌勒表情慈祥,雙足立於布袋之上,周圍煙波浩渺,霧氣幾縷,正是渡海彌勒。 佛教中常有渡江、渡海的典故,清末畫家王震有詩曰:“渡江渡海隨緣駐,袈裟一襲神光普”,這一“渡”字,世人眼中是神通,而於佛家來說,演化的卻是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教義。
重寫尚意,抒發性靈
在 花鳥薄意的雕刻上,林文舉也沿襲了“骨法”入畫的用刀風格,整體畫面清晰利落,概括明確,在層次上也顯得非常分明,即使是樹影重重也能交待得乾淨利落毫不 含糊,加上林文舉重寫尚意,以意遣形,以簡馭繁,以虛襯實,格外追求自然之美,因此他的薄意花鳥常表現出強烈的抒發性靈的寫意風格,顯出一種難得的傲然和 舒展的氣韻。 例如他的田黃石《歲寒三友》薄意隨形章,就分別雕刻了梅、竹、蘭三種植物,各有特色。 構圖中三塊太湖石錯落擺放,作者巧用石皮的斑駁與厚薄不一來表現太湖石的遠近,呈現出奇妙的縱深感。 竹枝自直立的太湖石之後抽出,枝幹勁瘦挺拔而竹葉舒展微微低垂,富有清新的趣味。 而與竹相偎依的寒梅則與其形成鮮明的對比,盤結扭曲的粗壯樹幹顯得遒勁有力,開滿了繁盛而艷麗的大朵梅花,可謂“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在佈局如此豐富卻毫不雜亂的構圖的另一面,作者又雕刻了一小株蘭花,隆冬的寒梅與初春的幽蘭同時在薄意畫面中綻放,冬春之物共存於同一畫面,看是混亂四時,卻頗有禪宗之中“時時日日,日日時時,七顛八倒,孰是孰非”的意境。 將中國傳統中文人雅士之友的竹、梅、蘭同刻一石,展示了作者所推崇的多種精神品格和超脫於四時之外的生命思考。
薄 意雕刻至林清卿發揮到了極致的水平,後世一邊從他的薄意雕刻作品中不斷借鑒學習,一邊又力求尋找屬於自己的突破,林文舉也同樣如此,他的薄意雕刻在表現上 下足了功夫,既有理法又重性情,一方面呈現出的充滿骨力的獨特線條風格,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薄意雕刻中對自然的體悟和心靈性情的感發,稱得上是一種大膽而鮮 明的嘗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