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宋代定窯尚食局款刻花龍紋盤賞析(圖)

收藏快報 
宋代“尚食局”款刻花龍紋盤 宋代“尚食局”款刻花龍紋盤 盤內龍紋(龍頭局部放大圖) 盤內龍紋(龍頭局部放大圖) “尚食局”款 “尚食局”款
浙江桐鄉楊博瓷
這件“尚食局”款刻花龍紋盤,盤口有一條衝線,盤內刻花龍紋,盤底銘文“尚食局”,從器型和釉色上看,當為宋代定窯陳設器具。 該盤口徑23.8厘米,底徑9.5厘米,盤口衝線長約6厘米,白釉芒口。 整器胎質細膩,體薄,釉色乳白帶黃,芒口無釉處呈火石紅及泥沁色,底滿釉,釉下刻“尚食局”銘文。
細觀該盤,盤內龍紋採用刻法表現,龍勢行騰,昂首張口,有二角、生須和足毛,二爪、蛇尾、魚鱗,形態健壯勢威。 刀法深淺不同,斜直各​​異,使得龍形立體感強勁,栩栩如生。
定窯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一帶。 據考古和近年發現的定窯瓷研究表明:定窯初創於唐代早期,此時生產還較粗製,到唐中期有較大提高,胎質白度較純,至晚唐五代十國及北宋,定窯進入巔峰,並形成風格獨特的白瓷窯廠,燒製的瓷器受到朝廷的喜愛,一度被選為宮廷用瓷。
尚食局創設於隋朝開皇初年,屬門下省,唐時隸屬於殿中省,北宋承唐制為殿中省。 尚食局的職能是為宮廷負責膳食,也包括皇帝的用膳。 定窯為宮廷燒的貢瓷大都刻有銘文,現在見到的有“官”、“新官”、“易定”、“奉華”等等。
定窯燒製在北宋早期採用支圈仰燒,中期因需求量大,工匠發明了覆燒工藝,此工藝在燒製時把瓷器反過來,因此器口無釉,俗稱“芒口”。 當時為了彌補芒口的缺陷,工匠門又設計在器口沿上鑲上一圈金、銀或銅。 但該龍紋盤已不見鑲飾,個中緣由有待探究。
定窯的裝飾也有時代特色,手法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其中以刻花方法最具藝術感。 工匠運刀似筆,紋飾隨著刻紋的粗細、寬窄、深淺變化,把圖案表現得栩栩如生。 此盤龍紋的刻法堪稱精湛,龍勢立體感強,體形矯健,仰首張牙舞爪行騰。
龍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佔據有崇高的地位,並被賦予吉祥和權力的象徵。 在考古發掘出土或流傳下來的古文物中,龍紋也一直被認為是皇權的代表。 而此盤不僅有龍紋,又有官方“尚食局”的銘款,足以證明該器當為宮廷用瓷。 而據筆者所查資料顯示,定窯刻花龍紋盤並不多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