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秦溯:宮毯市場應走高端路線

 北京商報 
《荷花》 《荷花》 《枝頭綴玉》 《枝頭綴玉》
這是一種富有北京地域特色和古代宮廷特色的產品,也是一項具有濃厚傳統文化和宮廷文化的技藝。 它曾經深受皇家權貴的青睞,從元代起成為皇宮的御用品,是皇室宮廷特享的裝飾品,因此,它也被稱之“宮毯”。
宮毯雖被打上了北京烙印,但它並不起源於北京,最早是寧夏、西藏等地進貢的供品,後受到皇室的喜愛,便從當地請來編織技師,在都城專門為皇宮編織地毯。 資料顯示,清雍正年間,北京織染局裡就有9名毯匠專門為皇帝編織地毯。 之後,大批西藏織毯工匠進京,手工地毯在北京更加興盛繁榮。 北京宮毯根據材質可分為不同的種類,其中最能體現皇家風範和藝術價值的當屬“盤金毯”。
據了解,盤金毯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已經沒有人製作了,只有少量被收藏的盤金毯作品顯示我國歷史上有這麼一門工藝。
2003年,作為北京惟一一家還在經營手工地毯的北京地毯五廠,成立了盤金絲毯搶救小組。 2005年搶救小組成功地織出了絕蹟之後的第一件盤金絲毯。
|訪談|
北京商報記者:您認為宮毯未來應該朝著哪個方向發展? 目前製約其步伐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秦溯(北京地毯五廠副廠長):現如今“非遺”項目尋找的發展方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大眾化的旅遊產品,一個是高端的工藝品。 在我個人看來,我並不全支持傳統技藝走大眾化路線,宮毯受技藝限制,根本無法實現大規模的生產,並且大規模大眾化的生產很容易讓傳統技藝受影響。 目前製約其步伐的主要因素就是人才和資金。
北京商報記者:對於宮毯近期的發展,您都有哪些規劃和設想?
秦溯:宮毯的生產週期很長,受生產能力的限制,我們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市場開發。 目前我們已經累計織出了60英尺的盤金毯,有三件作品已經被買走。 我希望在未來的三年內累計織出200英尺盤金毯。
北京商報記者:盤金毯目前能恢復技藝和生產,最大的功勞應該歸給誰?
秦溯:主要就是“非遺”項目的支持。 經過織毯師傅一步步的摸索,歷時兩年我們終於完成了第一件盤金毯作品,這期間政府部門以及上級管理公司都給了企業很大幫助,特別是“非遺”項目的申報和實施,可以說正是“非遺”資金的幫助讓企業渡過了難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