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當代藝術看不懂VS你不需要看懂

 現代快報
湖北美術館展出的傅中望作品《收藏洗曬》 湖北美術館展出的傅中望作品《收藏洗曬》 《再水墨》展出作品:章燕紫《掛號系列3》 《再水墨》展出作品:章燕紫《掛號系列3》 與當下的藝術比較,傳統畫作似乎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圖為宋代馬遠《踏歌圖》 與當下的藝術比較,傳統畫作似乎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 圖為宋代馬遠《踏歌圖》
藝術品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但審美卻是主觀觀念。 “藝術脫離大眾”、“看不懂”成為如今不少普通人,對於藝術作品和展覽的感想。 一方面,一批批藝術從業人士,為當下大眾藝術素養的缺失呼籲,呼喚教育體系改革,呼喚家長、老師思想解放,呼喚藝術普及;然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人痛心疾首藝術品缺乏感染力、藝術家缺乏人格魅力、藝術圈本身出了問題……
顯而易見的是,在“收藏熱”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對藝術產生了興趣,但是興趣與理解,恐怕還有不少距離。 顏色和諧、畫面精緻、構圖具象,在很多人眼中,這就是“美”,然而僅僅滿足這些條件,遠遠不能被稱為藝術品,相反,不少藝術作品無法滿足這種“美”。
那麼,這種審美的脫節,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藝術真的已經脫離大眾了嗎?
[事件]

1

國民藝術素養缺失?
去年年底,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藝術家徐唯辛發了一條微博:“偶見北京某著名高校行政辦公室牆上的油畫,估計購自裝修材料市場”,並附上一張照片。
照片上是一幅“歐美風景”行畫,在微博上引起一陣討論:“很常見,現代人的藝術素養已經不需驚詫了”、“如果去各個綜合大學的美術學院,辦公室應該也有類似情況”、“國人在此領域審美無常識可言,正好此等來自大芬村的三五十元一張的錯筆風景便登高堂雅室了……”
這樣一張畫,讓不少業內人士哀嘆起當下的美學教育問題。
藝術雜誌專欄作家廖廖說,其實,今天的高校裡,牆上掛一幅建材市場買回來的“歐美山水”行畫,算是有格調,更多的高校只有雪白的牆折射出蒼白的藝術審美。 今天的中國,知識精英云集的高等學府的藝術格調,甚至遠比不上一間宋代的熟食店。 《夢梁錄》裡記載:“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引觀者流連。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店前。”那是貨真價實的宋代國家畫院畫家的真跡,就掛在尋常酒館茶樓的牆上。 當然,如果你在《射雕​​英雄傳》裡沒有看到牛家村酒館的牆上掛著院體畫,僅僅因為那家酒館實在太低檔了。
亦有圈內人士進行了反思:從孩子的塗鴉我們可以寬容地看到希望,但是我們很少去理解大部分人的欣賞為何停留在欣賞裝飾畫這個階段。 從一幅裝飾畫,我們是不是可以問自己,我們的藝術是否真正能走進大眾的範圍,還是恥於走進? 很多思考,其實就是我們藝術工作者期待解決的問題,也許正是解決藝術高高在上的問題所在!
2

藝術已經

脫離大眾?
新年上班伊始,湖北美術館火了! 一 篇被網友評為“這是我看過的最鮮活的藝術評論帖,憋笑憋到內傷……”的吐槽帖《我今天去了省藝術館》(湖北美術館2010年由湖北省藝術館更名而來,此處 應為發帖者筆誤)在微博上走紅,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參觀湖北美術館展覽的感受,大家紛紛歡樂地表示自己是“藝術的土鱉”,並稱要“遠離藝術做正常 人”。
在這篇《我今天去了省藝術館》的文章中,作者一開始就表達了自己在湖北美術館參觀《再水墨:2000-2012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之後吐血的心情:“懂藝術的可以繞道了,我就是個土鱉無法理解這些個的內涵……”
第一件被吐槽的藝術品,正是湖北美術館館長傅中望的作品《收藏洗曬》。 鐵衣架、長竹竿從美術館二樓到四樓依次支開,數百件舊衣服猶如萬國旗,在美術館大廳內彩旗飄飄。 這件入圍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裝置影像組十強的藝術品硬是把參觀者驚著了。
有了這數百件衣服做鋪墊,吐槽者大約以為受到的刺激會小一點,沒想到此後是“越來越瘋狂”。 十餘隻用水墨點染出來的蠕蟲狀物體聚成一塊三角形,則讓發帖者感慨:“這畫得還沒我微生物作業畫得好吧?”幾張近乎白紙上打上格子的作品並列展出,讓發帖者無語凝噎地表示:“這是什麼!!!馬賽克???居然還有兩幅馬賽克!!!”
[探討]
一邊是藝術業內人士喟嘆當下藝術素養缺失,一邊是大眾感慨“藝術脫離大眾”、“根本看不懂現在的藝術”……那麼,問題到底出自哪裡?
1

藝術家為表達自我創作?
其 實,參觀湖北美術館《再水墨》展覽的觀眾並不知道,這是一次頗具“實驗”意味的水墨展,該展學術主持冀少峰如此解讀“再水墨”“再”是對水墨的顛覆與超 越,這不僅僅是觀念形態和媒材樣式的突破與超越,它其實是重新建構了一個新場域,這個場域顛覆的是一個關乎“中國畫”的評價標準和教育體系。
而在這些遭遇吐槽的作品中,不乏大師作品。 一 幅畫面上,數十個微笑的光頭面孔堆積著,每一個都是汗如雨下的模樣,吐槽者調侃找到了共鳴“這幅畫很好地表達了我此時此刻的心情…… ”然而同系列作品的另一幅畫面上同樣是光頭們汗如雨下,只是多了幾片雲朵,讓吐槽者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了“這跟上一幅有什麼不一樣的嗎?可以算兩幅畫?” 而這正出自於著名畫家方立鈞之手,在作品解讀中,這些面孔表達了對玩世現實主義的諷刺和批判。
而另兩幅遭遇吐槽的宣紙上亂塗抹的作品則是大師曾梵志的太湖石系列。 在此展開幕式上,長於油畫創作的曾梵誌曾表示:“我的油畫創作有時不得不受到市場影響,而這些水墨作品則為表達自我內心而創作,我可以絲毫不考慮觀眾的感受。 ”
2

大眾看不懂是應該的?
1891年,在巴黎舉行的高更作品拍賣會取得了成功。 當時畫家、藝術評論家阿爾伯特寫了一篇報導,細膩地刻畫了熱愛但未必深刻理解藝術的人們。 “在展廳裡的人們就像非常聰明,十分細膩,懂得一切的好觀眾那樣靈巧地微笑著,時不時地發出讚歎聲和激動的低語聲。大家都說這些作品都很漂亮、細膩、出色,說這些話時是那麼的自信,以至於讓人覺得他們真的對這些作品感興趣,真的能理解所有的作品。”
而 針對網友對湖北美術館展覽的“看不懂”,傅中望有點不悅,但又覺得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其實也算好事,起碼大家關注到藝術了。”就這次展覽,他並不奢求所 有觀眾的讚同,“從學術的層面上,《再水墨》很有價值;而從審美的層面上,有觀眾認同,也有觀眾不認同,這說明觀眾也需要學習。”傅中望甚至覺得“看不 懂”才是正常的,“湖北美術館一直有多元的價值取向,我們過去的展覽,有傳統的、現代的、實驗的……我們要用不同類型語言的藝術作品去滿足不同的觀眾的需 求。藝術是需要觀眾的,在某種意義上,它需要通過作品去啟發、去培育觀眾。就算有觀眾不了解、不認識、或因某種習慣經驗暫時不能接受,我們都要去推廣,看 得多了就能明白。”
3

當今作品缺乏藝術感染力?
藝術雜誌專欄作家廖廖對於當下藝術現狀,更多的認為是“不是大眾的問題,是因為藝術圈自身出了問題”。
他表示,古代藝術與今天的語境已經脫節,而大部分的當代藝術既缺乏價值判斷,又缺乏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與批判力。 所以再多的藏品也無法真正地熏陶和感染收藏者。 在世俗層面,今天的藝術既不能讓人進入更高等級的社會階層,也不具有引領潮流的號召力。 在專業層面,今天的藝術缺乏本土的語言,既沒有顛覆權威的批判力,又缺乏啟蒙與救贖的人文主義。 好的藝術與藝術家,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但是今天的中國藝術,連藏家的心靈與品位都難以改變,勿論改變世界。
藝術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不但取決於藝術品的力量,還要取決於藝術家的人品與魅力。 在質疑大眾不懂藝術,遠離藝術之前,藝術人需要反思自己的作品的力量與人格的魅力。 在大多數藝術家與藝術圈中人做好自己本分之前,藝術教育無從談起。 哪怕學校與社會加大教育力度,充其量也只是一場趕鴨子上架的鬧劇。 綜合
[爭鳴]

機構

呂鋒平

(藝術投資人)
我並不認為當下的藝術已經脫離了大眾,藝術品可以說是一種奢侈品,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消費的。 如果它與大眾密不可分了,那它就不是藝術品,而是日用品。 例如一些大多人看不懂的手指畫,其實是從古至今都有的,藝術不限於體裁,但一定有別於生活。
審美情趣是一直在變的,任何人都不能強忍別人必須去覺得什麼東西是美的。 藝術家也不能強制任何人一定要去喜歡他所創作的東西。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古代開始人們的審美就在不斷地變化,然而當下的審美不能說它是否發生了改變,而是它一直在變。
社會裡的所有行業都不是完美的,藝術圈也不例外,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但是藝術圈問題的存在就是為了讓在藝術圈生存的人們看清生存的現狀,也讓一些“偽藝術工作者”可能知難而退。 然而有人說作品中缺乏人格魅力和感染力的作品,我認為都不是出自真正的藝術家之手。
吳冠中曾經說過“中國的美盲比文盲多”。 無論社會發展到了什麼時代,都會有英雄的引導,審美也有。 老佛爺卡爾·拉格斐應該就是一個時代的審美英雄吧。 只是大家知道了他。 而藝術家中有很多默默無聞的英雄在引導著大眾的審美變化。 而媒體也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可以讓這些背後的英雄出現在大眾的面前,引領大家重新認識藝術的美。
葛高路

(南京垠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任何時代藝術都是來源於生活,並是大眾的一個公共審美的反映,成為文化偶像和符號。 至於審美的當代性,當今社會由於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變革劇烈,國際文化和外來生活方式不斷的侵略,大眾越來越講究個性化生活的背景下,藝術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找到天下知音,引起天下共鳴,變得幾乎不可能。 藝術作品更加追求個性化,力求被一個文化圈層接受,藝術家不願意做“萬能鑰匙”。 大眾審美選擇寬鬆自由,審美方向自我更苛刻。 “高大全”會變得沒有土壤,大眾審美會像我們社會分工一樣變得越來越細分。
當代藝術創作百花齊放,但藝術的多樣化過程被廣泛地接受是需要時間的。 許多是非直觀性的,意趣更加隱晦,需要在藝術家及承擔功能的專業藝術機構和觀眾雙方的溝通中不斷加深理解和認識。 這個過程,也可以認為是藝術大眾化的過程。 我們國家大眾審美的培養還非常落後,雖然近年文博美術館免費開放,但離“生活藝術化”還遠遠不夠。 任何時期,任何制度下的藝術都需要引導,沒有完善引導機制和引導機構,就不會有良好的接受力。
藝術大眾化需要藝術家、策展人及專業的藝術機構共同搭建一個藝術平台去不斷地推動,對策展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展覽定位更明確,藝術家選擇更精確。 藝術作品必須服務於大眾,才會有價值。 是不是大眾喜歡的就一定是好的作品,這就提到了一個大眾的審美品位和藝術鑑賞力需要不斷引導和提高的問題,這是非常長期的過程。 經濟可以快速發展,文化需要點點滴滴不斷積累。
理論家

顧丞峰(藝術批評家、策展人)
所有的藝術作品都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懂的,藝術品並不需要讓所有人都看懂。 很多藝術作品的創作是超前的,是藝術家調動了很多知識儲備和思考才創作出來的,這些如果沒有還原給接受者,那他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不光是普通人,可能專家、專業人士也未必看得懂。 所以任何的懂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要根據欣賞者的身份、背景等具體分析,去泛化地討論沒有意義。 所以說藝術作品和大眾產生脫節,其實也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藝術家也是人,這個群體跟所有人的群體一樣,也有各種層次,各種性格,有的蠻橫有的謙卑,一點都不奇怪,對藝術家的性格沒有必要作太多的指責。 只要他們的作品能打動一些人就行,藝術家沒有必要為所有人創作。 如果他的作品打動不了任何人,那他的藝術生涯也就到頭了。
理解問題是人類永遠都過不去的一個坎,好的壞的往往不是那麼簡單就能斷定的。 至於引領大眾審美,藝術家並不直接和大眾發生關聯,也沒有這個責任去引領大眾的審美。 藝術家可以為自己創作,可以為別人創作,當然也可以面向大眾創作,只要他能有感動別人的作品出來就可以了。 相反藝術家引領大眾審美其實是很危險的事,弄得不好就變成了誤導大眾,這種事情歷史上比比皆是。 所以說引領大眾審美其實是有點可怕的事情。
藝術家

林彬(畫家)
藝術有多個層面,多種語言,沒有對錯之分,有高低之別。 “鳥說什麼我們聽不懂,但感受到美。”讀懂藝術取決於讀者的文化修養和研習。 如果你完全讀懂了你便是藝術家。 並非是“藝術脫離大眾”而是需要藝術引領大眾。 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有豐富的文化含量和信息量以及藝術深度,以真切的情感傳遞去打動讀者並產生共鳴。 當代藝術一百個人有一百個解讀,沒有標準答案,這正是藝術魅力所在。 看不懂沒關係,你可以靜靜地觀慢慢地品,也許有一天你突然懂了,也許永遠不懂。
如果當下真有“藝術家扎堆”那是件可喜的事。 但事實上今天的現像不是藝術家多了而是偽藝術多了。 藝術的繁榮是社會對文化藝術的尊重,好的藝術家是應該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有道義有氣節有良知,有獨立精神的人。 完善藝術市場需要一個過程,更需要一批優秀的美術館人、策展人和媒體人的建立,更好地引領市場,讓好的作品展現給讀者和藏家,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光大。
對於學術的作品和展覽,既然是學術便是高端的實驗。 好的藝術家應具有高尚的精神品格,追求真實內心的感受。 用真情實感去抒寫,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讀者。 至於引領審美,大眾的審美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藝術家的力量是微弱的,做好自己出好作品就是最好的“引領”。
陳鍾(畫家)
首先,我認為看不懂不是藝術家的問題,是現在很多人追求的是一種快餐文化,希望不用過多地動腦就可以明白。 但是,藝術是一定需要知識積澱的,就像一切科學問題,例如微積分、黑子、相對論這樣的問題,也有很多人不懂,但不代表這樣的問題是不存在的。
我認為,還是觀者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理解作品的內在以及藝術家的想法。 藝術家的思想常被批判為另類的、特別的,可是,這並不是藝術家自身出現了問題,而很多問題在於觀者沒有去深入地長期地去積累相關的知識。
藝術不能依附大眾的眼光而存活,如果為了讓大眾接受而去創作,那肯定不會是一個好的作品,更甚者可以說不是一個好的藝術創作者。 所以,我的作品是具有我自己的創作風格的,同時也並不強求讓所有的人去理解。
大眾

李小姐(平面設計師)
從我個人來說,我沒有必要去懂那些藝術品。 就像物理學家懂的東西普通人不懂一樣,藝術家的東西我們也不需要懂。 東方的藝術從古代至今,都是有傳承的文化在裡面的,能流傳到現在的藝術品,大多數人都看得懂。 但現今“看不懂”的藝術品,很多都是結合或者繼承了西方的藝術,文化不同,看不懂也很正常。
現在藝術家有的太過於追求個性,作品十個人看九個人不懂,懂的那個是藝術家本人。 這些創作的作品是不是“藝術品”,起碼要看百年後能不能留存才知道。
伊小姐(某時尚品牌店長)
我不覺得藝術脫離大眾。 首先我看展覽會根據喜好去看,既然喜歡,就會盡量去揣摩藝術家的想法,所以不會脫離我的審美。 但有些藝術家太急功近利過於商業,想以最快的速度成名,通過炒作劍走偏鋒種種手段,這就導致了很多問題,藝術家自己不投入心血,別人怎麼看得懂? 我也遇到過不少看不懂的作品,比如去798的藝術館、創意館,不理解但是還是尊重吧。
微博互動
@-吧唧泡泡-:其實我這個俗人美院生,一直對過分藝術的藝術作品不能理解。 不過那個什麼的文案寫得高明,再無語的“藝術品”配上高深的說辭瞬間漲停板啊!
@風雨妖虹:前幾天去的上海外灘美術館也是這感受,以及以前去北京798工廠是同感,當代藝術和我不在一個次元,完全無法理解,還覺得各種坑爹……
@慕容引刀:我不能騙自己,那麼多年我還是不懂,藝術形式如果要文字說明才能懂的干嗎不直接用文字表達就好了。 但我支持他們這樣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